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韩济生,中国疼痛医学的主要开创者。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针灸奖、首届紫荆花奖,何梁何利奖,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国际疼痛学会名誉会员(国内目前唯一一位),国际针灸联合会科技贡献特等奖等。
新京报记者彭子洋摄
这一辈子,我活得像一只蚂蚁,忙忙碌碌,其实就做了一件事——确认针刺有镇痛作用,基本阐明其原理,并将其用于戒毒、治疗孤独症、不孕症等,开辟了新天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为针灸在世界的立足提供了科学依据。凭借着这些研究成果,我结交了国际上许多学者,收获了跨国友谊。
其实,我也很想带着夫人去看看名山大川,也期盼天天有时间练字,但人生有限,我必须惜时如金,使时间达到最大利用率,尽可能扩大战果,实现儿时“济生”的愿望!虽然现在我已经是“90后”,但怎能忍心和科学研究一刀两断!
学西医出身的韩济生,用50多年时间证明了针刺产生镇痛的原理;连续12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研基金;他发明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扩大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倾注大量心血,推动了中国“疼痛科”的成立。
响应时代召唤,“跨界”接下挑战
韩济生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外国传教士那儿学到一些医学知识而行医为生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能正规学医,有更多的本事普济众生,“济生”之名就是父母对儿子寄予的无限期望。童年的韩济生,历经了抗日战争中的颠沛流离、母亲早逝,但他不忘父母的期望,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执意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年,韩济生确定了一生的科研方向。
当时,中国一些地区在利用针刺穴位止痛做外科手术,如此有中国特色的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和卫生部的重视。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抽调人力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这个任务也交到了北京医学院。
找了几位老教授均被拒绝后,时任北京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彭瑞骢教授找到韩济生。“其实我也不愿意做,毕竟学的是西医,对针刺麻醉一无所知,独创新领域肯定困难重重。接受国家总理给的任务更是难下决心,做不好就辜负了党和国家的信任。”然而,当韩济生亲眼见证了针刺镇痛下进行的开胸手术后,他下定了决心:做!
当初的他并未想到,这一干就是50余年。
迈入针刺麻醉领域时,韩济生其实对针刺麻醉的作用也半信半疑,因为不了解体内的另一个系统——经络,不知从何下手。
实验开始,韩济生拿自己下手,往合谷穴上扎针,观察痛觉是否会减轻。为了产生标准化的疼痛刺激,他寻找各种方法,热烫、强光照射至起泡都曾试验过。后来,韩济生研究出一种可以不损伤人体,也能在皮肤上产生痛觉的方法——在一个金属电极上裹上棉花,蘸着氯化钾溶液通直流电,就可以在皮肤上产生痛觉,可以反复使用且不损伤人体。
借助这种方法,实验进展很顺利,只用了3个月,韩济生团队就发现,在穴位上扎针半小时,确实可以让痛觉变得迟钝,而且全身都有镇痛效果。一旦停止扎针,原有的镇痛效果就逐渐减退,每过16分钟下降一半。“这种规律只有精确作图才能发现,这让我们确认,针刺镇痛效果是逐渐发展的,不论其生成和消退都有一个严格的时空规律。”回想起当初得到的这点进展,韩济生言语中依然透露着兴奋,因为在当时,尽管各地都在如雨后春笋般研究针刺镇痛,但还没有人报告过这种生物规律。
另辟蹊径,发现针刺镇痛神经化学原理
根据上述规律,韩济生又提出一个假说:针刺让皮肤痛觉变迟钝,可能是针刺导致人体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发挥了镇痛作用。提出了假说,就要求解答。当绝大部分人都从电生理角度去做针刺麻醉研究时,韩济生带领团队另辟蹊径,从神经化学角度展开研究。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济生一直住在集体宿舍,每周只回一两次家,平均每天工作长达十六七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采取了“快速走路锻炼法”,上楼梯经常两级并一级,既节省了走路时间,又锻炼了身体。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刘风雨回忆,韩老师常常步履匆匆,他进电梯后总是先按关门键,再按楼层键,只为能节约一秒钟。
为了寻找到发挥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韩济生带领团队用脑脊液交叉灌流法反复实验发现,被施针的兔子脑中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可以被转移到第二只兔子脑中,使后者痛觉变得迟钝。
到底是哪种物质在发挥作用?韩济生团队在初步探索后,选择了5-羟色胺作为第一个研究目标。那段时间,他们拼命地看书查资料,为了节省时间,每次吃完晚饭,韩济生会再买两个馒头,留到第二天早上一边泡开水就着吃,一边查资料。
当年,实验材料极其缺乏,要确定5-羟色胺是否参与了针刺镇痛,必须有5-羟色胺合成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从哪里去找这些试剂呢?巧的是,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供职的朱章赓教授来实验室参观时,对实验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承诺免费提供实验室所急需的精细化学材料。在焦急等待了3个月后,韩济生陆续收到了海外寄来的化学品。借助这些材料,在年-年的五年时间里,韩济生团队反复论证,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和相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发挥镇痛效应。这一结论让整个团队“军心”大振,对前途充满信心。
回忆起朱章赓的帮助,韩济生至今仍然感慨,如果说一生事业中确实有“幸运”,这绝对是一例。
用研究结果结交国外学者,收获跨国友谊
在医学领域,作为中国独创的科学技术,针灸疗法和针刺麻醉的出现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韩济生也凭借着他的研究成果,震慑了外国学者,收获了跨国友谊。
年6月26日,韩济生受邀参加国际麻醉药物研究学会的年会并做报告,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此前没有中国大陆的学者参加过这种大会,有人对中国人的研究持怀疑态度是可以想见的。韩济生以系统确凿的实验证据,证实了针刺能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出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令外国学者心悦诚服。当他的演讲结束,全场响起了自年成立以来该学术年会中最响、最持久的热烈掌声。
这一次赴美交流,不仅让韩济生代表中国大陆的学者在国际上发声,也意外收获了一份跨国友谊。当时由于在旧金山转机出了问题,韩济生滞留在了美国。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在脑中搜索着可以拜访的学者。韩济生说,长期以来,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在看文献时要记住作者的全名和单位。这个习惯此时显示出意外效果,他在脑海中搜索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药理系的哥德斯坦教授,并贸然登门拜访。哥德斯坦发现了神经系统中作用类似吗啡的肽类物质强啡肽,而这也正是韩济生想要研究的化学物质之一。
韩济生向哥德斯坦说明来意,并在回答问题时成功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两人随后进行了一次长达几个小时的讨论,并达成了合作意向:阐明在生理状态下的强啡肽究竟有什么作用。哥德斯坦愿意无偿送给韩济生价值几千美元的几毫克强啡肽,让他带回中国,由此展开了双方的合作。
“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是外国人发现的,如何激发人体加速产生这三种物质则是我们用10多年时间破解的密码。用2赫兹电刺激,可以让人体产生脑啡肽和内啡肽,而用赫兹电刺激,可以产生强啡肽,这三者都可以起到镇痛的作用。”回想起当年的发现,韩济生依然激动、自豪。
“韩济生关于阿片肽功能活动的研究事业将大有可为!”在年结束实验室工作后,哥德斯坦把所有实验室仪器、药品用两个集装箱运到了北京,无偿捐给了韩济生实验室。虽然他年纪比韩济生大,成就也更大,但在他心中默认:“这个中国人了不起。”
挤出时间做研究,脱离老套路开辟新天地
在此后的研究中,韩济生发现了存在于体内的对抗吗啡镇痛物质CCK,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有的个体针刺没有镇痛作用”、“为什么针刺时间过长反而效果减弱(即发生耐受)”。这一系列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
回想起当初的研究过程,韩济生仍能感觉到身上背负的层层压力。“因为大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