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書院福慧雙修
无量寿经科注
学习班第99集
/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自了法师、开吉法师老法师:请坐。我们在这一生难得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太殊胜了,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最重要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抓紧这个机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生极乐世界就大错大错了,不管你得什么利益,六道轮回跑不掉;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决定逃不过的。一般世人懵懵懂懂,他没搞清楚,我们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一句佛号,底下一句是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就对了。这一句佛号无所不包,你们听了戒律,自己多欢喜,一句佛号里头,三聚净戒圆满在里头。为什么?这一句佛号叫你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戒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得清净心。它要那么麻烦才能得到,我们一句佛号就得到,比它高明太多了。学教,这一句佛号是一切教的大总持法门,不但世尊一代时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全在这一句佛号里头。所以这句佛号,你往生极乐世界什么都通了,根本就不需要学的,全通了,何况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教学没有中断,「今现在说法」。说什么法?你想听什么法,听到就说这个法,妙不可言。「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想听《金刚经》,听阿弥陀佛讲的就是《金刚经》;你想听《华严》,你听的就是《华严》,一点都没有错,妙极了!那个地方无量寿,那个地方没有白天晚上,人的精神饱满,不会疲倦,你说这多好,不需要饮食,我们这个地方生活上带来这些困扰,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你想到十方世界去参学,本身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讲堂没动,佛也没动,我们也没动,在听经。那办事呢?佛以无量无边的分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的众生,这是他的本愿,他一定要去接引,分身去的,本身在讲堂没动。同学们呢?本身在讲堂也没动,有能力像阿弥陀佛一样,分身到十方世界。弥陀分身到十方世界是接引往生的,我们分身到十方世界是修福修慧,供佛、供僧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福慧双修。能分无量身,同时亲近无量诸佛如来,听到诸佛所说的一切经,真有受用。这个好事我们现在沾到边了,一步跨进去就得到。不肯念佛的人他没搞清楚,真搞清楚,哪有不念佛的道理?哪有不求生的道理?念念求生净土!像海贤老和尚,念念求往生,佛把他留在世间是为表法。为什么?就是为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法,怀疑的人太多了,不相信的人太多了,表这个法,让我们真正相信,决定不再动摇。海贤住世这些年功德无量,没有比这个更好了。在这个世间没有缘就算了,没有缘绝不攀缘;有缘,随缘帮助苦难众生,也是帮助正法久住。正法能久住,这个世间一定是太平盛世,世出世间法都能建立,如果是乱世就不行。在过去,我们不能说没有疑惑,虽然有很坚定的信心,别人不相信,我相信,可是没有领导人。要有大智慧、大福德的国家领导人出现,我们信心就足了。这世界上有许多族群,他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宗教传下来的,你细心去体会,你用恭敬心去观察,平等心去观察,都是好东西。不是好东西,怎么能传那么多年?早就被淘汰掉了。能传到今天的,我们都不敢轻视,为什么?它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它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早就给人丢掉了,都是好东西。如何把它整合成为一体,文化大汇合、大圆融,这个好!唯有文化圆融,文化融合在一体,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斗争,永远没有战争,太平盛世。天天都是太平盛世,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我们遇到这个缘,随缘,也尽心尽力去做,但是我们把所做的这些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我对这个世间,人间、天上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求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对了,点点滴滴干这一桩事情。好,我们现在开始。
学生: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
历代祖师示真信切愿—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六)印光大师说:「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可见信愿最重要,每尊佛出世,必定弘扬信愿持名。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必定开示真信切愿,或言传,或身教。因此恭录祖师关于真信切愿的开示如下:甲、印光大师总示真信切愿一、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二、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三、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四、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五、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六、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真有信愿,妄当自已。(注:已是停止之意。很多同修说念佛总是妄想纷飞,原因在此:信愿不真。真有信愿,妄想自然停止。)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八、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乙、历代祖师分示真信一、正面劝信(一)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二)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三)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六信: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四)截流大师《净土警语》三种真信: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五)彻悟大师《彻悟禅师语录》: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辗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六)彻悟大师《语录》: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七)彻悟大师将真信具体列为十种: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注: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操左券比喻成功有把握。)二、反面劝信(一)截流大师《净土警语》:茍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注: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人。)(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三)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归纳十种难信。唯有狐疑是弃材,疑根未断,即是罪本。凡夫众生对净宗的怀疑,不出狂妄与愚痴二端。如下:○一现居娑婆秽土,习久心安,乍闻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疑无此事。○二纵信有极乐世界,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极乐净土?○三纵信应当往生西方净土,又疑娑婆世界离西方净土有十万亿剎土之遥,如此极远何能得到?○四纵信距离不是障碍,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业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国?○五纵信带业能生,又疑生到西方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六纵信持名得生,又疑执持名号,必须多历年劫,才能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国?○七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净土诸往生者悉是莲华化生?○八纵信莲华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缘退转,云何一生彼国,便得入不退转位?○九纵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转位,又疑净宗念佛法门主要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国。○十纵信上根利智亦应求生极乐净土,又疑其他经典,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上述十种难信,前八种属愚人高推圣境而不敢信,第九种是狂者蔑视西方而不屑信,第十种双兼狂愚二病。可见凡夫众生迷惑颠倒,触途成滞,对净宗不可思议圆顿大法,疑网重重,乃是众生业力所障。吾人应深自检省,尽捐狂愚二弊,虔诚笃信。(四)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五)印光大师《文钞》: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丙、历代祖师分示切愿一、彻悟大师《语录》: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二、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鞴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茍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注:倘若在平日无事时就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如意事,当即就后悔、恼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没有保证。)须于此十大碍行(注:此略),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注:念佛三昧又称宝王三昧)。三、彻悟大师《语录》: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丁、信愿行三而一一、彻悟大师《语录》: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茍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二、彻悟大师《语录》: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因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三、印光大师《文钞》: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戊、诸祖自述流露真信切愿一、蕅益大师《自像赞》(一)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造。(二)愿大不遗尘界,胆小怕堕地狱。见人嬉笑满容,礼佛悲哀痛哭。终日轮串数珠,唯恐万声未足。纵有一隙独明,且无片长可录。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二、省庵大师《偶成四首》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三、彻悟大师《念佛偈》(一)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那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二)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着力念阿弥,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三)自怜身作太平僧,了生脱死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传灯指《传灯录》,禅宗语要。)(四)话到无常只自悲,百年弹指欲何为。惟求慈父垂哀悯,小小莲花与一枝。己、说明这份报告,十二祖彻悟大师的法语居多,主要摘自《彻悟禅师语录》(也称《梦东语录》)。印光大师评价说「《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注:指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印祖评为净宗至要之书)净宗历代祖师,并非都是著作等身。有的祖师没著作,如承远、少康、省常;也有的祖师少著作,如法照、截流、省庵、彻悟。印光大师曾就此答覆云:「彻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愿耳。其道德之优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为定。古今有法身示现,但少数言句,无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处生疑?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用历代祖师的法语,来诠释海贤老和尚一生表法的内涵,他没有著作,但是他表演给我们看了—真信切愿。他老人家说,「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我现在一百多岁啦,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这些都是真信切愿的自然流露,这些话我们可曾发自内心的说出过?芸芸念佛人,普遍功夫不得力,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检讨、不得不反省的问题,无法回避。原因很多,五花八门,总的来说,不外乎信愿出了大问题!信不真、愿不切,所以「万修万人去」变成「万修二三人去」。那么,信愿的内涵是厌离心,厌离娑婆才会欣求极乐。大部分人觉得这个世间还不错,日子过得很美满,对六道轮回不畏惧,对极乐世界不向往,古人说的「口念弥陀,心恋娑婆」,因此念了二、三十年还没消没息。报告至此,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老法师:自了师这一份的报告,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他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警惕。我们今天确实有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净土信愿的不足。因为信愿不足,所以常常受到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干扰,用心不能专一,疑虑就更多、更深、更严重,它确确实实是会妨碍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自了师他对净宗的根扎得好,这么多年来,他主要是一部《印光大师文钞》,这部《文钞》他念得熟透了,总念了几十遍,这是他深信切愿的根本。今天念佛同学,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文钞》偶然翻个几页,几个人认真去学习?真正认真学习,往生净土就肯定了,为什么?真信切愿一定能生得出来。印祖在世的时候,因为方言(口音)的关系,他在晚年住在南方时间多,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一生用文字弘法。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要翻译很麻烦,所以用文字、用书信。这就是祖师往生之前也就编了《文钞》,现在有《续编》有三篇,内容非常丰富,每一篇都是劝人修学净土最紧要的开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半年,那个时候他叫我读《印光大师文钞》,读《阿弥陀经》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那半年的时间就学这些东西。只是叫我自己看,没有讲给我听。要我把三个注解做一个科会,就是把经里面这个科整理出来画成一张表解,把经文再系进去,这叫科会,这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自己把这三个注解的科会做成之后非常欢喜,真正体会到佛经文字之美。从科会才能看出来,看出什么?这个文章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加一个字是废话,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就断了,就连不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古人标准里头最好的文章。以后我们看到《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科判,那么大的经,还有六百卷《大般若》,古人都用表解把它会成科会本,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了用科会来看文学。在台中,李老师每个星期有一堂古文,我们学的《古文观止》,老师教我们练习做科判。因为《古文观止》文字少,很容易做,经文字太长。发现古文里头,现在人的文章不能比,现在这些文章,你去做科判做不成,古人的文章篇篇都可以,它有章法结构、思想体系,从科判上全能看到。所以科判就是注解经的,就是经注,那是提要,重点的提要,讲义那是详细的说明。自了师有这么深的根,他对于净宗的信愿,我们在他的报告、在他的文字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得出来,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祖师大德这些语录,是修学净土人扎根(扎信愿根)的依据。经文字太深,不一定看得懂,祖师的开示浅,从这上扎根,然后再去读经,对于经里头字字句句会生出感恩的心,你才晓得字字句句是真实教诲。后面还有一篇报告,开吉法师的,好,我们看这一篇。学生:香港汉学院献礼。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香港汉学院献礼》。届逢香港汉学院成立、奠基之期,藉此殊胜因缘,谨呈此文敬献诸佛菩萨、历代圣贤、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祈愿汉学院之成立,能够为全中国、全世界培养传承儒、释、道道统之优秀人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孝敬为根,伦常为本《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老法师开示说,中国的现状,人民不善,是源于近百年来社会不安定,因此父母失教,祖父母、曾祖父母甚至高祖父母,悉皆疏忽对后代的教育。因此年轻人悖逆伦常,作恶多端,如何能够责怪他?若是责怪他,就是不仁。是故应当要饶恕他,施以伦理、道德之传统教育,就不会一错再错。殊不知中国二百多年前之老祖宗悲泪交加、悔恨不已,于墙角中忏悔哭泣,深望子孙能够诵读《弟子规》、《孝经》等圣贤典籍,并向所有弘扬、著述圣教者叩首忏悔。祖先日日凝望子孙,陪伴子孙学习圣贤教育,呕心沥血、诚心劝谏子孙切勿重蹈覆辙,否则祖先无颜端坐于厅堂牌位之上。学人睹斯言,闻斯语,怎不令人感动涕零,悲泪如雨!《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如今潮州谢总办班教学,得以于七日内唤醒人的良知良能,足证人是教得好的,人人自性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根本即是「孝敬」,因此汉学院之开幕设以拜师礼,弟子至诚恭敬向恩师礼拜;汉学院之奠基则是拜亲及拜师礼,子拜父,且父子至诚同向恩师礼拜。此表法之义即彰显孝敬乃是汉学得以屹立不摇之坚实道基。诚如《论语.学而》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诚孝之至,可通神明,光四海,则汉学得以奠基;诚如《无量寿经》所云:「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诚敬之至,可继绝学,耀门楣,则汉学得以光显。此乃汉学院之表法深义。孔子在世时,曾经「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体现出孔老夫子尊师重道的精神。念老于《大经》集注中亦云:「『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三句,均指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老法师说,此乃学习佛法、圣贤教育必具之条件。古往今来,学圣贤之人很多,成圣贤之人不多,原因在于对老师不尊重,对父母不孝顺,自私自利之心太重,对于财色名利占有之念头太强,以此为乐,争夺不休,忘失父母之深恩,忘记老师的教诲。由此可知,若失去「孝敬」之根本,学人之道德学问如何培育?汉学之根基又何由建立?只有诚孝、诚敬之人,才能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扶大厦之将倾,继绝学于当世。二、儒释道三教混元和合甫进汉学院,即见本师阿弥陀佛、道德天尊老子、万世师表孔子之铜制塑像。这三尊首现于二0一四年香港中元祭祖法会的圣像,肃穆庄严,表法意义深刻,体现儒释道三教是一家。中间的圣象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尊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蕅益大师于《弥陀要解》中,说明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老法师释此文时言,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无量」的意思。「阿」译为无,「弥陀」译为量,「佛」译为觉悟。因此,阿弥陀佛名号之意就是无量觉悟,简言之,即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是指空间,光明遍照;寿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交彻成整个宇宙。法界体即是光与寿,阿弥陀佛之法身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所居之极乐世界亦是无量光寿。左侧的圣象是道家创始人道德天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是一位大智慧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学习礼法:「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亦曰:「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和道家的创始者彼此之间就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在历史的延承中更是互助合作,共同圆满教化众生之使命。老法师所倡导的「世界宗教是一家」的理念,孔老夫子与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实践。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前,应关令尹喜之请,留下五千言之《道德经》,尔后倒骑青牛而去。老子被尊奉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唐朝皇室更是尊之为始祖。老法师于讲席中常延引老子之言「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由此推断大智慧者老子可能是生到无色界天。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的外祖父颜氏,将其女儿颜征在许配给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历叙叔梁纥之祖宗乃积善之家。于是断定其子孙一定会兴旺,终将女儿许配给他,而生下了孔子。由此应验《易经》之言真实不虚。孔夫子幼年,常将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做为一种游戏。其在世之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良有以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夫子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祖述尧舜,有教无类,被尊奉为「万世师表」、「素王」。后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倡议,施行「独尊儒术」,而使儒学蔚为华夏千百年学术文化之正宗。夫子之德,行之久远,历久弥珍。在《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一书中说:「以儒教为中心,同时儒、佛、道三种思想浑然融合,在直至今日的中国文明中,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儒释道三教和合无间、共存共荣,共同行使社会教化之使命。这是中华文化最为和谐美好的绚丽典章,是今日世界实现安定和平的源头活水。三、仁德国主,护世太平圣贤教育所行之处,无不仰赖仁慈国主之护持,此事古今中外皆然。《无量寿经》云:「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大慈念老于注解中引《汉译》经文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老法师开示说,「世饶王」是法藏比丘在俗时的名字,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是一位躬行圣贤政治的仁德国主。其名号中之「饶」字,即是丰饶之义,涵括范围广大,举凡政治、社会、文化皆是如此,因此国家富裕、安定、和平。由于世饶王为政以德,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建立了太平盛世,因此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国民对于这位国家领导人赞叹、欢喜、拥戴。世饶王闻佛说法,舍弃王位,遍参十方国土,发殊胜大愿,五劫勤苦修行,自然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往生极乐者,上至文殊、普贤等等觉菩萨,下至无间地狱恶道众生,悉皆包罗。老法师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从无间地狱往生极乐世界的。唐太宗是一位文韬武略的英明国主,然而由于年轻打江山时杀人太多,射箭百发百中,死于其弓箭下者逾千人之多。杀人要偿命,因此死后堕落地狱。但由于他在世之时护持三宝,有功于佛教,且平等护持所有宗教。同时他下令编订大唐治国宝典《群书治要》,尝言,「此书可以救中国,可以救世界」,此乃太宗对于人类之最大贡献。因此他得以离开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观唐太宗一生,他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励精图治,遂成就「贞观之治」,创建大唐盛世,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代英主。他克己纳谏,择善而从,仁民爱物。唐初关中连年灾荒,太宗开仓赈灾,取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儿女。其股肱谏臣魏征过世后,太宗尝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遂成为千古名训。大唐文化灿烂辉煌,得力于太宗之护持。除了任命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编订治国宝典《群书治要》之外,还任命孔颖达等学者修订《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且置办「国史馆」,由大唐宰相负责监修前朝国史,开风气之先。太宗文治之功为后人称颂至今。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不但护持佛法,而且平等对待所有宗教,促成唐朝多元宗教、多元文化之融合。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诏令「卜斯地将建寺为之荐福」,于幽州城内建寺,以悼念东征高句丽战争的阵亡将士。隋朝开皇年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唐太宗对回教十分包容,今西安大学习巷的「清教寺」就是于唐神龙元年,由太宗大将尉迟敬德监造的。贞观九年,基督教传入中国。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隆重接待。贞观十二年,还协助他翻译《圣经》,造礼拜堂于「义宁坊」。由此可知,唐太宗对于所有宗教皆是以平等心对待,而成为宗教之总护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愿景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无量寿经》阐述了佛教大同之治的景象:「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念老释此经文时言及,佛所行之处所,无不蒙受佛之教化,必感降吉祥,世界和平,万邦和睦,风调雨顺,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尊崇道德,兴施仁政……愿世界臻于大同也。由此我们深信汉学院之建立,必能帮助国家、世界培养第一流的汉学人才。汉学之教化所及,必能宇清国安、家和人乐,必能帮助国家社会臻于崇德兴仁的大同之治,如此则为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世界之福也。以上是惭愧弟子浅显的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老法师:开吉法师这一篇的报告也非常好,让我们听到之后有很深的感慨。我们希望你能够见到、想到,希望你能够做到。今天真正能见到、想到的人就不多,这什么原因?这是最近两百年,中国近代史中,你可以能够看到,汤恩比博士就说得很多。清朝末年,第一批派到国外留学的学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对于孩童、青少年是以礼法约束他们,让他们言谈举止都有规矩。到西方去留学,看到西方人,完全把这些约束解放了,他们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自在,于是想到中国的衰落应该就是这些礼教,所以学成之后回国就要全盘西化,要把中国旧东西都把它抛弃掉。代表这个活动主流的就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向西方人学习。日本人真干了,比我们早五十多年,将近一百年。造成今天这个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们要冷静的去思惟观察。不但对中国,就对全世界各个族群文化来设想,他们的东西几千年能传到今天,没有被淘汰,肯定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怎么可能传下来?这么长久的时间,这里头多少有聪明智慧的人,他们没把它看破吗?我相信凡是糟粕,有问题的,统统被淘汰掉了,能传下来的全是珍宝、全是精华。古文明保存得最多的、最丰富的是中国人,这个连罗素、汤恩比都承认。尤其是前清乾隆皇帝,将中国古文明做了一次整理,那就是《四库全书》,真正是好东西才能入选,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被选中的,那个分量跟《全书》分量差不多,没有选中的就是糟粕,淘汰的。真的是糟粕吗?我们要细心、慎重去观察,糟粕也能传几千年,什么道理?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有,外国传统文化里头也有,我们的态度要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拜读,肯定会发现这里头还有宝,被一般人疏忽了,要把它挖掘出来,要把它整合,发扬光大,流传于后世,有益于世人,帮助这个世界解决问题,帮助世人在一生当中都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文化里面去找,肯定会找到。古圣先贤教学的理念跟方法跟西方确实不一样,西方的文化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没有放弃竞争、斗争,这些思惟在中国文化里面早就放下了,这就是汤恩比所说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优于其他族群的文化。他一生专门研究文化史,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这个形成,在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时候就普遍推行。那个时候政治上没统一,政治上统一的是秦始皇,秦以前中国没统一。春秋到战国的时候,春秋时候八百诸侯,中国中原这一带。诸侯就是独立的国家,幅员都不大,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他的这个城市,疆域方圆一百里,这就是大国;小国,我们看到历史上记载的汤,汤的领土只有七十里。周文王只有百里,一百里,在现在是一个乡镇,不到一个县,一个县不止百里,那就是国君。八百多诸侯,这些诸侯国都尊重周王,为什么?周的政治办得好,都向周学习,用周的历法,对周尊重,所以尊称他为天子。他并没有实权,完全是伦理道德教化所成就的,这些小国归附不是用武力,用文化,自动来归属的,不是用战争把这个国家消灭了,占领它的领土,不是。秦统一之后,把这些小国都改成郡县,这个遗迹甚至于到现在还都能看到。汤恩比对中国的历史非常熟悉,他看今天的世界,二十世纪,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核武出现了,他为这个事情真的是忧心忡忡。没有这个武器之前,人类不可能毁灭地球上的生物,有这个东西,人有能力毁灭地球,这是一桩非常可怕的事情。真的发生这个战争,这是人类在地球上集体自杀。这个战争没有胜负,同归于尽。所以他就想到中国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现在地球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如何能够消除核武战争?那就是要统一,像秦始皇统一中国,秦,那就是世界政府,这样子内战就可以没有,消灭了。所以他提出世界政府、世界国家。谁来统一?决定不是用武力,要用文化,要用宗教。宗教必须要回归教育,要互相学习,宗教要互相尊重。宗教都是和平的,每一个宗教经典,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慈博爱。爱人就不能杀人,每一个宗教经典里面都教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佛家讲的五戒十善,每个宗教经典里头都有。王神父节录的《圣经360》我们看到了,你看到之后,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所以宗教的团结有利于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谐,这整个地球。一定要讲、一定要教、一定要落实,从宗教本身做起。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佛家的慈悲,必须要宗教神职人员、宗教的信徒,把仁慈博爱从自己心里头做出来给大家看,这样才能够教化人民。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汤恩比称作最优秀的文化。这十二个字没有人反对,我们这十几年来接触不少的宗教与族群,我们为它做粗浅的说明,没有反对的,都欢喜,都能接受。为什么?人性的教育。他们的教学理念从哪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自性是一不是二,人性本善,从本善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哪有不善?细细去看所有宗教,全都是自性本善流出来的,所以他可以和睦相处,可以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样。要把宗教教育发扬光大。宗教为什么还竞争、还斗争,还有战争?那是他们没有深入经典,如果真的深入经典,不可能发生这个事情。所以经只念,不研究不行,一定要深入,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就管用了。所以中国人重视教育,把教育分成四大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圣贤教育,宗教包括在圣贤教育当中。这四种教育都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来学习,才能帮助你开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相好是真的,现在科学家知道,那是什么?境随心转,人心好相貌就好。你看看人在欢喜的时候,他的相貌很可爱;他在发怒的时候,好像那个相貌就不可爱了,境随心转。教育要教人心,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这比什么都重要。汉学院能成就,我觉得这是祖宗之德,众神的加持。很难,丢了太久,谁肯回头?谁肯干这个事情?这世界的人造的罪业太深了,造了两百年;再往上推的话,中国人造罪业两百年,外国人造罪业四百年,哪有那么容易回头?所以示范点非常重要,一个小城、一个小镇、一个小区,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榜样出来,真做好了,名声自然会传出去,就产生影响。汤恩比说得很好,未来西方文明要转移给东亚文明。东亚文明是中国,中国是主,还有三个卫星国,跟我们是同一个文化,那就是韩国、日本、越南。这三个国家跟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末年,战国的时代,跟我们就有往来,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日本的朋友常常到这边来访问。
我上一次在日本讲经,住在日本冈山,住了十几天,就彷彿回到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日本的农村保存得太好了,没有被破坏,你看到他们的生活,礼貌、穿着、饮食、居住的环境,从春秋战国传过去之后,一直到现在还保存着,真可爱。
都市变了,农村没变,确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们看做生意小买卖的,农夫摆一个摊子,上面搭个棚,他卖的蔬菜,每一把上面写着多少钱,就放在那个地方,人家要的时候自己拿,自己把钱放在一个袋子里头。他不在,他早晨把它摆好,晚上来收,没人管。我们看到很欢喜,人诚实,没有欺骗人的,这个难得。
在中国已经看不到了,在日本农村里头差不多还都保持这样。农村人也非常好客,我们去了,家家都欢喜。要学历史,要了解这些国家,了解跟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关系,他们的风俗习惯全是中国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无量寿经科注
学习班第集
/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开孝法师、开慧法师、开宝法师、开莲法师、开示法师、开定法师老法师:好,我们开始。
学生:惭愧学生开孝,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一句佛号,至上法宝」。
学生在观看「贤公和尚,佛门榜样」的光盘时,看到大家送老和尚出殡的场景,一片安详寂定,全场笼罩在庄严的佛号声中,没有悲伤,没有哭泣,没有痛苦,这就是师父上人所说的没有死苦,不禁感佩至深,对净土念佛法门的信愿行又增加了好多好多倍。海贤老和尚是怎么成就的?一句佛号,行住坐卧不离,从朝至暮从未丢失。师父上人说,学佛之后,你看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八苦都没有了。第一个「生苦」过去了,那个我们不谈了,过去了,现在生过去了,现在生不苦了。「老苦」,来佛寺三老都是超过八十岁,海庆八十二岁往生的,海贤的母亲八十六岁,他自己一百一十二岁,老,不苦,没苦。你看海贤老和尚的妈妈,老妈妈八十六岁,走的那一天亲自包饺子,大家一起吃,吃得欢欢喜喜的。吃完了,她在椅子上盘腿一坐就走了,没有「病苦」,没有「死苦」。三个人都没有老病死苦,这不容易。我们现在留意看这个世间人,医院,在医院你就真正知道老病死苦,看看妇产科你就看到生苦,医院全看到了。要免除这四种苦,那一句阿弥陀佛管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宝。世间什么样的宝都不能解除生老病死苦,遇到了徒唤奈何!佛门有这个办法,这佛要不要学?
另外,除这四种苦之外,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四种苦都放下了,都没有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八年前,父亲在异地工作期间,于某晚,一人骑没有灯的摩托车,不幸遭遇车祸,意外身亡。那天,哥哥突然出现在学校说要接我回家,当时他并没有告诉我实情。半欢喜半疑惑的我随哥哥一起回到家中,看到家里的一些布置变了样,心里略微猜到了几分,但我骗自己不可能,不可能。可事实就是事实,当我走到堂屋,看到躺在榻上已蒙了一层布的父亲,我说我要找我妈。我跑到楼上,母亲从佛堂走出来,早已是满脸泪水的母亲看到我,抱着我失声痛哭:「都是我们没有福啊,福不住他!」是我们没有真修,没有真实功德,没有能度他进入佛门,转不了业报,留不住他啊!现在学生已学佛出家多年,才有少许理解母亲当时的心情。师父上人说,当一个人愿力大过业力的时候,才能消除业障。如果自己当时就明白,也许能转,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像海贤老和尚超度死去的母狼一样。清朝慈云灌顶法师说得好,我们世间人造作罪孽求忏悔,一切经论、一切忏法都失效,都忏不了你的罪业,他说最后还有一门可以把你的罪业忏除。这一门是什么?老实、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了这么一句话。
出殡那天,母亲撕心裂肺的放声痛哭,一出门头就往地上撞。三叔强有力的拉着母亲,边哭边劝:「嫂,别这样,还有孩子呢!」街道两边站满了来送葬的人,都是一片惋惜之声。哥哥哭得泣不成声,路都快走不了了。愚痴的我,强忍着一股气,嫌人家笑话我,一声都没哭。有人以为我吓傻了,哭不出来了,还一个劲儿劝我,「毛儿,你别憋着,哭出来吧,啊!」现在回想,这位阿姨是一片真心啊!是我太傲慢了,把人全想坏了。虽然她不学佛,但人家有慈悲心。是我个性刚强,所以佛法大海,才不得其门而入。上果下良律师说,进入佛门首先要具足调柔善顺的弟子相,人家才肯教你,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师父上人反覆劝导学生们,「要重视扎根教育,没三个根,再努力都是枉然」。其实,我就是放不下,埋怨命运为什么如此安排,为什么偏偏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还小!
学佛后,每当读到祖师大德的生平事迹时,常常发现他们的经历比学生不知痛苦多少倍!在心理上给予了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佛菩萨无限慈悲,知道学生什么都放不下,不忍学生再在六道里打滚,所以用恶度的方法度学生进入佛门,帮助学生放下情执,出家修行。三年前的一个晚上,学生曾跟馆长汇报过:「今天是爸爸的忌日。」馆长说:「其他人也遇到,为什么可以是别人,不可以是你?」突然想到了黄警官在学习班心得报告里面,提到的一位枢机主教单国玺先生,当他知道自己得肺腺癌时,他说:「为什么是我?」随后向上帝忏悔,数十分钟后说:「为什么不是我!」这叫转念。佛经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愚昧学生直到今天,才搞懂三年前馆长的教诲。是啊!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我?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三世因果,自作自受;受了受了,早受早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顺逆境界,一切随顺。放下我爱、我瞋,因为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得。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因为经历失去至亲的痛苦,对上海下贤老和尚的表法才更增敬佩,才体会到一点上昌下明长老对老和尚的赞叹,「证明了净土持名念佛法门的无比殊胜,证明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是不老、不病、不死的法门,学生才愈发想要弘扬这个法门,誓愿帮助一切有缘众生离苦得乐。无限感激尊敬的师父上人日日教导,今年又慈悲开办《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感恩上印下信法师、馆长送学生们参加学习班,真心帮助、照顾、成就我们;感恩所有护法菩萨,感恩一切同修依众靠众互相帮助。我们做好是本分,做不好就是在灭法。其实我们就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一块垫脚石,踏着这个足迹,后来者比我们走得更精彩、更殊胜。所以我们必须要走好。那就是「一句弥陀法中王,自今而后心中藏。信深愿切直念去,早和弥陀慈父见」。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孝的心得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孝法师的报告,世尊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里面的大众,都是属于迷而不觉。尤其是六道轮回里面苦难众生,完全是被业力支配,如果不能觉悟,确实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自作自受。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这个里面有染净,没有善恶;六道是世尊的秽土,有染净,有善恶。善业、善心、善行所感的是三善道,恶念、恶心、恶行所感的是三恶道。学佛的人,首先要把六道轮回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真正清楚、明白了,才知道不愿意住六道轮回了,下定决心要想超越。超越轮回就要放下造业,善恶业统统要放下。为什么?我放下恶业,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行不行?行。只是放下三恶道而已,还有三善道。生到三善道,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果。在三善道里头造不造业?依旧在造业。造什么业自己不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往往把恶当作善,真正善业茫然无知。在人道的时间不长,人的寿命到了,又到三途去了。三途很容易去,很不容易出来。人不是故意去造业,是无知、迷惑颠倒才造的恶业,太可怕了。
所以佛教众生从哪里教起?从三皈、五戒教起,首先是教我们不堕三恶道,然后再向上提升,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才是真正的离究竟苦。没有一尊佛不介绍我们到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得究竟乐。注意究竟两个字,脱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才深深体会到佛菩萨无尽的慈悲,我们世间人没有。世间人只看到离苦得乐,短暂现行,没有想到究竟苦跟究竟乐。既然知道了,我们这一生,如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怎么对得起佛菩萨?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许多善知识给我们表法,给我们做榜样,你这里所举的来佛寺的三圣,是在家、出家学佛真实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所以我劝大家,海贤老和尚的光盘,一天至少看三遍,遍数愈多愈好,天天不能间断。然后要求自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希望也做到不间断,我们往生才有把握。这一生生活纵然是清苦一点,好,真放下了,一心念佛,苦中有乐。苦是假的,乐是真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往生了,这个榜样就是给一切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启发大家。现在人不看到榜样他不相信,来佛寺三贤给我们做好榜样,我们相信了,我们要做好榜样给别人看,这才叫真正报佛恩、报父母恩、报祖宗恩、报善友恩,都在这一招。好,我们再看下面一位。
学生:惭愧学生开慧,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甲一,不憎、不怨——化解冤结消罪障。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业障深重,念佛功夫不能增上,是我业障深重;身体不好,是我业障深重;烦恼妄想多,是我业障深重;遭遇天灾人祸,是我业障深重。说得没错,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如何消除我们的业障?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消除了,放下憎恨、放下冤仇,不再怨天尤人,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学生在上学期间学习过一个案例,此案中的当事人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令学生深受震撼。这是一起伤人致死的刑事案件,被害者张某、犯罪嫌疑人李某就职于同一家公司,但这两位当事人此前彼此并不认识。一日,二人因一件小事发生摩擦,便相邀于中午下班后到公司天台单挑。中午二人果然在天台互殴,但二人不打不相识,于打斗中竟升起惺惺相惜之情。所以没打几下就聊起天来,并且愈聊愈投机,最后二人决定结拜为异姓兄弟。二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张某是家中独子,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培养成人,虽家境一般,但也是备受疼爱,母亲不舍得让他吃一点苦。李某幼年双亲便过世,由兄姐抚养长大,幼年生活非常艰难。张某便与李某说:「从今天起我家就是你家,我妈就是你妈,改日我就带你回家去看咱妈。」李某也感动的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亲哥哥。」
当日下午张某便感到头部有轻微疼痛,但没有在意,谁知傍晚时分疼痛加剧,以至于昏倒在路边。医院时,医生宣布已无力回天,医院过世。经医生诊断,张某死因系头部受到撞击导致动脉破裂。此时的李某还沉浸在与张某结拜的喜悦之中。次日李某到公司听闻了张某的死讯,犹如晴天霹雳,他不相信昨天还生龙活虎的义兄,仅仅时隔半日,竟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在得知义兄的死因后,回想起昨日自己曾向义兄头部挥起的拳头,更是悲不能胜。知道是自己莽撞的行为害死了义兄,李某便来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其实他与张某打斗的事情,没有第三者知情,而且医生也说死者的伤极有可能是由于意外摔倒或碰撞导致的。后来记者采访李某为什么要投案自首,只要他不说没有人会知道的。李某回答说:「因为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学生当时看到这里已深受感动,谁知此事的后续发展竟更加的出乎学生的意料。
至此,犯罪嫌疑人已投案自首,并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且其所供罪行与尸检报告等罪证完全相符。若是平时这个案子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只待开庭审理、判刑、结案。可是死者张某的母亲,在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竟然亲自替李某向公诉人求情,说他是无心之失,还年轻,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把他这一辈子给毁了。况且李某已有家室,他有家室他家也就毁了。
张母这样做,不是对自己的儿子用情不深,法庭上在被告人李某陈述案情谈及死者张某生前的一幕幕时,张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哭泣,一滴滴带血的眼泪诉说着这位朴实憨厚的母亲的丧子之痛。即便如此,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是强忍着悲痛,一字一句的说:「儿子这样这是他的命,我已经失去了儿子,何苦再搭上另外一个家庭!失去亲人的滋味实在是太痛苦了,我不愿他的家人像我一样承受这种痛苦。况且小李(被告)是我儿子的把兄弟,他也是我儿子……他不是有意的,希望法庭看在他还年轻,能够对他从轻发落,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张母的话字字千斤震撼着学生的内心,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是感动,更是敬仰。法庭内的所有人,无一不为之动容,连法官与审判员都低头拭泪,被告(李某)更是泣不成声,当庭向张妈妈下跪哭着说:「妈妈,儿子对不起你。」
由于张妈妈的求情,最终法院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四年,缓期执行两年。也就是说,两年之内只要李某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就可以免除牢狱了。审判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一年后李某的孩子出生了,李氏夫妇从张某的名字中选了一个字给孩子命名,以此来纪念张某。每到周末、年节,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去张妈妈家。李氏夫妇对张妈妈体贴孝顺,一家人其乐融融。谁能想到李某竟然是误杀张妈妈儿子的凶手?(张某、李某均为假设姓氏)
这是学生所见的刑事案例中,唯一一件控、辩、审三方意见一致、愿求一致(三方都希望李某能够从轻判罚)。法庭上没有争论,没有仇恨,李某的真诚忏悔、张妈妈的慈悲宽恕,洗涤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灵。当时学生的同学中有部分表示对张妈妈的做法不能理解,认为杀子之仇不共戴天,怎么可能替仇人求情,并认仇人作儿子呢?学生从张妈妈手上戴的佛珠,及其家中供奉的佛菩萨像猜测,这位伟大的母亲应该是一位学佛的人。她说,他儿子的遭遇是他自己的命。说明她深信因果,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她的心中没有仇恨,纵使儿子的离去令她悲痛万分,她也没有想到要去报复谁。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张妈妈还在为另一家庭的幸福着想,希望他们不要再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为误杀自己儿子的李某求情。这正是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呀!这位朴实憨厚的老妈妈就是活菩萨呀!
无始劫来我们造的罪业无量无边,这业力牵着我们在六道流转,无量劫又无量劫。这无量无边的业是怎么造下的?就是我们看不破、忍不过,受到一点委屈、伤害都牢牢记在心里,怨天尤人,有能力时就一定要报复。这一生不能报复,仇恨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来生后世遇到缘也一定要报复。这一世你伤害我,下一世我伤害你,一世又一世,冤冤相报无有尽时,这六道的轮回也是无有出期。
张妈妈深信因果,知道儿子的死是他的命,是他前世造作的不善业,感召今生被人误杀、短命的果报,怨不得他人。这一世把这个业债还了,不怨天尤人,心中不生仇恨怨怼,那这个业就了了。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今生我们所遭受的是我们应受的,顺逆、善恶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自己造的,不要再用仇恨的刀剑害己害人。像海贤老和尚那样,看一切都好,没啥不好的,打我、骂我、唾弃我也好,敬我、爱我、称赞我也好,统统都随缘,不放在心上,从前造下的业消了,六道的种子不再种了,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念念播撒菩提种子。
甲二、不争、不辩——化解一切冲突。
我们这一代人(八0后),大多数都有争强好胜的毛病,衣食住行样样都要和别人比,没人愿意居于人后,言语上更是不肯落人下方。控制、占有、支配的念头根深蒂固,纵使学佛了也不能避免。有竞争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斗争,斗争再升级就变为战争。所以化解冲突,便是放下我们控制、占有、支配的念头,不与人争,不与人辩。
乙一、修行人由不争得心安,生大智慧。
我们净宗学人,今生唯求净土,但我们若是不把财色名利、五欲六尘那些拉拉杂杂的都放下,极乐世界没分。因为这些东西会扰乱我们的心智,只要我们有欲望、有情执,我们就会为外境所驱使,在其中造业。若不想为外境驱使,就要将一切财色名利统统放下。你的、我的、他的,统统是不可得的,别人要的我不要,别人争的我不争,我只求极乐世界。所有的冲突都化解了,身心俱得安乐。
乙二、修行人以不辩为解脱,得大自在。
海贤老和尚说,出家人要有度量,能包容。他老人家什么都能忍,别人造谣中伤他、侮辱他都能忍,不辩解。因为海贤老和尚知道,一切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凡夫迷惑把身当作是我,永远把我的利益摆在第一,然而我们费尽心思,为之谋求、经营的这个色身并不是真的。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个色身一秒钟有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哪一次是真的?哪一次是我们能够掌握得住的?它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都不是我们所能主宰的。我们长劫迷惑,把假的当作真的,执着身是我,贪瞋痴这三个俱生烦恼跟着一起出来。对于别人的毁谤、侮辱,甚至是一句不合己意的话,都要辩上一辩,驳上一驳,总不肯落人下风。控制、占有、支配的念头没有一刻停息,害怕失去,我们心生恐惧、忧虑;与人攀比,我们心生瞋恚、嫉妒,心被贪瞋痴紧紧束缚。现在知道身不是我,那么一整天为它营求还有何意义?身心世界统统放下,都是假的,别人辱我、毁我,我以不辩为解脱,放下就得大自在。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慧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慧法师这一篇报告,跟你的名字相符,你智慧开了。只有智慧开了,才能把一些迷惑、假相彻底放下;智慧要没有开,依然放不下。智慧是什么?能够把眼前所有的现象究竟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原来是毕竟空,不可得。你在这里提到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这个生灭是念头的生灭,念头的生灭就是万法的来源。能大师说得好极了,简单、明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念头是自性生的,万法是从念头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念念不可得,哪有一样是真东西?
真东西在哪里?真东西在生灭心中,生灭心里头有个不生灭,你要把这个找到。这个东西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这就是自性,生灭心放下之后,它就浮现出来了。我们今天见不到真心,是因为妄心把它盖覆住了,只看到妄心,没有看到真心,妄心、妄相,真心、真相我们看不到。看到真心真相,这个人就叫佛菩萨,这个人智慧开启了。修行,这比什么都重要,明白这桩事情才叫真修,功夫就得力;没有了解诸法实相,往往功夫不得力。这就是佛教化众生,为什么常常提出信解行证这个顺序。我们今天对佛法相信,是不是真信?未必。为什么?我们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虽然是信,信里头有疑在里头。必须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信扎根了,不动了,这个信才管用。所以信不能离开解,解得愈深,信得愈深;信得愈深,解得愈透彻。但是解了之后要行,马上要行,立刻落实到生活,再说得清楚一点,落实到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变成什么?起心动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回头了。最后要证得,要亲证,自己真得受用。
海贤老和尚能忍,他得受用,得什么受用?没有烦恼,法喜充满。你怎么样去毁谤他、侮辱他,他不跟你争辩,他没事,像没听到一样。他为什么?因为他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是一句阿弥陀佛,真的念念没有丢失,他得受用了。这是他九十二年做出的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样的人才是个念佛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个佛弟子。他做出来标准给我们看,我们向他学习就对了。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老实念佛,积功累德,这个功德是到极乐世界的保障,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资粮。千万不要被假相迷惑了。
学生:惭愧学生开宝,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将三皈融入身心,从点滴积累开始」。
师父上人常常强调,三皈是学佛最高的指导纲领,是根本,是学佛的入门,非常重要。学佛从三皈学起,没有三皈就没有五戒、没有十善。当年章嘉大师曾将三皈比作火车票,说明我们学佛开头受三皈,一直,甚至于说生生世世,直到成佛证得大涅槃了,三皈才圆满。告诉我们,三皈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离开就错了。惭愧学生最近逐渐体会到,在每天的生活、学习、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真的要时刻观照和提醒自己,让身心世界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虽然做为五浊凡夫,烦恼习气很深重,但师父上人说过,迷不怕,怕的是不回头。半年多来,在师父上人的慈悲教诲中,在上印下信法师与馆长无微不至的智慧护持中,在同参道友的相互扶持中,学生一点一点找回信心与力量,不再沉溺于因迷邪染造作的种种罪业中不能自拔,逐渐可以用理智来面对它们。因为学生找到了身心可以依止的强大后盾,自性三宝。同时也感受到,将三皈与身心融为一体,要从点滴的回归开始,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真正积功累德。
甲一、皈依自性觉,四字洪名不离心。
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不可思议,唯有证得妙觉果位,回归常寂光的究竟佛,方能完全明了。做为六道凡夫,学生二障深重,信根微弱,但是通过听经,对这句名号不再那么陌生,现在知道阿弥陀佛代表常寂光,常寂光是一切修行者,修行圆满时的终极归宿,至高无上。所以常寂光充满无与伦比的智慧、德能、相好,常寂光遍满虚空法界,自在无碍,虚空法界万法由常寂光遇缘而生,故常寂光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同体。最重要的,常寂光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是真正的我。
《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心量极大,慈悲无尽,应十方三世诸佛剎土,无量无边罪苦众生之感,以其无比殊胜的大智慧、大福德,为众生找到了转凡成圣的最佳捷径。他为众生找到了能与常寂光感应道交的深秘咒语,阿弥陀佛。在地上菩萨的果位,发四十八宏愿,希望建立最殊胜的佛陀培训大学,极乐世界,自己是校长,以阿弥陀佛为名号。为了早日开学,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植德行,成就无尽功德。他以此功德全部回向众生,加持众生,使所有深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愿意成佛的众生,凭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顺利入学,永不失学,直至回归常寂光。所以,我们只要真信切愿,执持名号,不仅与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还与常寂光里所有究竟佛感应道交,因而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凭借他力自在往生。古今中外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前贤们,已经为我们做出最好的证明。海贤老和尚离我们最近,学生每天看他老人家的光盘,恭听师父上人宣讲最适合末法众生的大经和注解,学生相信自己会逐渐做到皈依自性觉,四字洪名不离心。
甲二、皈依自性正,愿将身心奉尘剎。
早年章嘉大师教给师父上人,只要真正发心,不为自己,为苦难众生,为正法久住,就会得到祖宗保佑、三宝加持,一生都是佛菩萨来安排。师父上人的一生是最好的证明。师父上人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了佛菩萨和众生,为了众生,一生遇到的困难是最大、最多的,遭受的灾难也是史无前例的,但师父上人在最苦、最难的时候,丝毫都没有改变对老祖宗、佛菩萨的坚定信心。师父上人说:「老师给我说的话我相信,他不会骗我。」在师父上人弘法的近六十年中,得到真实利益的众生无法计量。只说我们地球上的人,凡是听闻师父上人讲经的,哪怕只听懂一句,只要依教奉行,就是在断恶修善。多少人因为听了师父上人的慈悲劝告而放下恶念恶行,才使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维系到今天。如今终于明君出世,世界出现了转机,太平盛世不再让地球人感到遥不可及。
惭愧学生知道师父上人对我们年轻人的殷切期望,知道这一生要接下师父上人所传的法,以正心、正行做一个和平使者。但是学生以往总在遇到障难时,失去对老祖宗、佛菩萨的信心,个人利益跑出来了,生怕自己会吃亏上当。通过听经,现在了解了老祖宗、佛菩萨对我们的爱出自真心,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爱出自妄心。真心的爱能让众生离苦得乐,妄心的爱让众生沉沦六道受苦无穷。学生决心,今后遇到困难与灾难,放下邪知邪见,相信老祖宗、佛菩萨的教诲,不再担忧身家性命,一心为众生,方能不辱佛弟子的形象。
甲三、皈依自性净,视一切众生当如视佛。
皈依自性净即是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根染污根源是起心动念,严重染污来自我们对六尘境缘的分别、执着。《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智度论一》曰:「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师父上人多次为我们开示诸法实相,告诉我们,不仅所感受的六尘境缘不可得,连能感受的六根都不可得。因为我们自己这个身以及身所依止的万法,都是有名无实的,就像乌龟的毛、兔子的角,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幻相,是因一念不觉产生的误会。但是万法的根源是常寂光,万法的佛性是真实的。
惭愧学生很差劲,不能将所学经教融会贯通。但是学生很感恩师父上人天天强调我们要落实经教,所以这些道理让自己能逐渐淡化内心的对立与不敬,特别是对我们同门的师兄弟,学生要落实用真心礼敬与赞叹。想想自己迷惑颠倒无量劫,如果不是仰赖曾在三宝面前种下善根,哪里会有今天的出家修行胜缘?将心比心,自己要成为令众生善根增上的助缘,还是要做断人法身慧命的助缘?诸佛菩萨、师父上人辛辛苦苦千方百计与众生广结法缘,为众生广种善根,自己动一个自赞毁他的念头都是在破坏诸佛菩萨、师父上人的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学生不能做那个毁堤的蚂蚁。学生发愿,今后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配合大家,恭敬大家,与大家和睦相处,一起进步,一起弘法利生。惭愧学生知道,三皈的内涵深广无尽,自己只是刚刚接触到其皮毛,所以期许自己从点滴落实开始,有一天能领悟到三皈的真谛。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宝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佛法的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三皈依,皈是回头的意思,是依靠的意思,它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凡夫迷失了自性,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量劫来已经养成习惯了,这个习惯就是迷邪染,没有能力把它转过来。学佛入门,无论是大小乘、显教密教,第一堂课就是教我们回转,转过头来,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所以佛法是清净、是正智、是大觉。从哪里下手?佛教给我们从五戒下手。
中国人,经论里头也有说,是大乘根性。大乘根性就是菩萨根性,菩萨根性就是利他而不求自利,真正的自利就在利他行当中。大乘菩萨起心动念,都想着苦难众生,如何能让苦难众生离苦得乐,自己在这个世间多受一点苦、多受一点灾难也无所谓,这叫大乘根性。小乘偏重在自利,小乘迷而不觉,只是说迷里头比较轻,众生迷得比他重,他比众生轻一点,没觉悟。觉悟了,就成菩萨。但是无论在迷、在悟,都应该向正觉的道路上去行走,总有一天回归到自性,这就是三皈真正的意思。
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都会想到觉正净。有觉正净,一定会连带想到五戒十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五戒就是五常,常,永恒不变,这叫常;会改变的,那就不叫常。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常讲道德,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就是把五常五伦落实了。五伦怎么是道?道不是人为的,不是人类的发明、不是人类的创造,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这个道德是被古圣先贤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发现了,劝导大众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那就是真正的人道,六道里头,有天道、有人道。正因为如此,所以左丘明说,「人弃常则妖兴」。如果人把德丧失掉了,道德没有了,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道没有了;不仁、不义、无智、无礼、无信,德没有了,人就是妖魔鬼怪。人弃常则妖兴,不是人了,一转眼三途去了。三途时间之长我们无法想象,三途之苦我们也体会不到,真苦!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不能去。现在在这个人身要守住人道,像一个人,决定不能违背伦常,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人当中的义务要尽到。权利不必自己受用,有这个福报,多多帮助别人。没有这个福报,那是没法子;有这个福报,要懂得多多帮助别人,多多的成就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
三皈全是性德,自性觉正净,目标总要记住,回归自性,绝不贪图六道轮回的这些乐事。佛用这个,跟儒家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一个道理,是一桩事情。中国古圣先贤,我们心目当中常常想到,都是诸佛菩萨慈悲应化所示现的,佛菩萨慈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然现身说法教化众生,确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就属于道,佛道。众生有感,自然有应,这个自然没有起心动念,大叩则大应,小叩就小应,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愈清净、愈真诚,感应愈明显。所以希望同学,开宝同学,宝是三宝,三宝就是觉正净,认真努力修学,跟自己的名号相应。
学生:惭愧学生开莲,今天恭敬向大家报告的主题是:「学佛的意义在于了生死」。
今年师父上人在「学习班」第一集中开示道,「我们学习经教,如何把学习的经教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就真正得受用。如果这样的认真来学习,我们相信我们这一年会是一生当中最有意义的一年,最有成就的一年。为什么?可以了生死,了是明了,对生死不迷惑了。了生死的利益是什么?生死自在」。学生最近才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这就是当年方东美老师对师父上人讲的那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今生遇到了佛法,最可贵之处,就是明了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诸法实相四个字。释迦牟尼佛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盘托出,浅的教我们伦理、道德、因果,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深的则一语道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我们指出离开六道轮回最快速、最稳当的一条道路,就是信愿持名。一个方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遇到了佛法,今生才有出离的机会。
学生的心量狭小,眼光短浅,常常在人事上斤斤计较,在烦恼习气里转来转去,走不出来,经常忘失正念。就在一次无意中看到「了生死」这三个字眼,给学生当头一棒,顿时心里的疑惑和烦恼减少了很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即便如此,学生还是无比感恩佛菩萨在冥冥之中的加持,让学生更加明了今生要做的是什么,就是了生死。在观看贤公和尚光盘的时候,从开始带着有求的心,总想在里面看出点儿什么,到后来逐渐没有什么感受,如今学生才开始对贤公和尚一生的行谊,无比的敬佩和感动。贤公和尚从小对生死就看开了,在他十八岁那一年,腿生痈疮,无药能治,当时的他能够放下身心,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学生想如果换成是我,我能否像老和尚一样,有他这种决心和毅力吗?身体上稍微不舒服,就提不起正念来了,这怎么行?要学习老和尚知因识果,欢喜受,欢喜了。
第二就是贤公遇到狼的时候,说的那几句话,学生始终铭记在心,「要是欠命就该还命,把我吃了就算了,只管念佛」。这要对阿弥陀佛有无比坚定的信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老和尚了业、还债的时候是如此的痛快,老和尚一生的为人也是如此,干脆利索,没有那么多的忧虑和牵挂,因为他一生为人不为己。
老和尚一生都在干活,一天到晚都不闲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一百一十二岁的高龄还上树修剪树枝,摘柿子给大家,老和尚完全是在服务众生,自己的安危丝毫都没有放在心上。老和尚将这种热忱积极的心保持了一辈子,佛念到底,活儿干到底,直至往生的前一天都是如此,这种激情和魄力超过了我们年轻人。也由此可见,老和尚求愿往生之心是多么的坚定和迫切,老和尚把自己完全放下了,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众生,只要众生需要,看到之后就去做,没有想到自己,眼到手到,这就是教我们用真心,没有二念。
师父上人说,「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这个身」。就是这条命,如果把身放下了,把生死看开了,就一切都能放得下。对生死看不开,心量就永远放不大,自私自利舍不掉,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在生活中遇到许多的考验,勘验自己是否能够放得下自己,全心全力为众生着想。因为已经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起心动念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很少能为大家着想,要等到事后很久才能转念头。如果不刻意去下功夫的话,这种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是很难转过来的。偶尔有一、二次在境界中提起正念,放下自己,去随顺性德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的法喜,感受到师父上人常讲的,放下即是得到。得到的不是随顺习气后得来的利益,得到的其实是心安,是顺应性德后的法喜,这种法喜才是世间最高的享受。学生知道自己还是着相修行,还有一个我在,但是这点滴的感受,给了学生很大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更加愿意突破自己,随顺性德来生活。
生死是假的,生命往前推找不到一个开始,往后也没有一个终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舍身受身搞了无量劫,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要想终止六道轮回,唯有在这一生短暂的生命中,精进修持,看破生死,放下身心,拓开心量,安住当下,一心念佛。全心全意为正法久住,为众生的福祉做出牺牲奉献。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莲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莲的报告说得也很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落实,我们说到要把它做到,这样就好。如果是说到做不到,依然是六道里面众生。话说得容易,真正做到是一桩很难的事情。为什么?要克服现实的烦恼习气。烦恼就是我执。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无量劫来,从我们迷失自性那一念起,一直到今天,经历无量世,我们都是围绕在,紧紧的围绕在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没有我认为有个我,从这个我生出贪瞋痴;我爱,贪心;我慢,瞋恚;我痴,这个也是我们常常提醒大家的。情执,我爱里头情执,是贪烦恼的核心。断贪心从哪里断?从情执上断。断瞋恚从哪里断?从傲慢断,从这里断。断愚痴从哪里断?从怀疑断。不怀疑就生智慧,有怀疑就生烦恼。要把它的核心点找出来,从那里下手。
对于佛法经教深信不疑,要认真去做,绝不自己欺骗自己。甚至于很多人自己欺骗自己,自己都不知道,堕到地狱他喊冤枉。他为什么要堕地狱?不知道全是自作自受。所以警觉,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警觉到,都要自己有个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迷惑,千万不能受外面境界诱惑,小小的诱惑会变成大的诱惑,到最后回不了头来。你的名字有个莲字,莲的意思是清净,出污泥而不染,今天的社会是个大染缸,你能在这个染缸里头不受污染,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
学生:惭愧学生开示,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学佛就是换心,念佛即能转境」。
学佛就是换心,把凡夫心换成佛心;念佛即能转境,把此土转成净土。
一、把私心换成慈悲心。
学佛就是向佛菩萨学习,首先要从拓开心量做起。佛菩萨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其实我们凡夫本自具有的真心也是如此广大,大心量人人有分。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万法是从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万法与我一体。这是真相,是事实。可是现在的我们迷惑颠倒,自私自利的念头把这颗大心分割成一个个私心,把自己困在这个私心里,以为除此之外统统跟自己不相干,从而表现出来的是分别、执着、对立、自私。
正因为有了自他之分、人我之别,所以原有的平等心就变得高低不平、此起彼伏。见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就会嫉妒不已,甚至会障碍打压;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又会贡高我慢,指手画脚。总之,都是因为迷失了本是一体的真相,任由迷惑的私心指使。因为私心,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或许会得到一时的满足,却不知三途的大门也同时打开。因为私心,会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也许能得到所谓的痛快,但是恶道的通行证也已经握在了手中。更可悲的是,因为私心,我们偏离了回家的路,离阿弥陀佛愈来愈远,离极乐世界愈来愈远,诸佛菩萨都在为我们的愚痴蒙昧而流眼泪。
尊敬的师父上人在讲经中开示道,「慈悲心是爱心,是同体的爱心」。所以慈悲心与自性相应,是性德。佛菩萨都是究竟圆满的大慈大悲,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念念不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心救拔罪苦众生早日离苦得乐。而迷惑凡夫却还在自私自利中不能自拔,何谈救度众生!而且自私自利在世出世间法中都是严重的障碍。所以,我们做人要做得好,学佛要能学得像,就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先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把虚妄的私心换回本有的慈悲心。舍掉私心,就是放下自己。在此,学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决定要「自己先成就,才能帮助众生」。因为我们自己本身没成就,就是还没放下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是自己的意思会不知不觉就冒出来,自己还以为是对的,甚至会沾沾自喜,以为有功。其实这些起心动念就是私心,是名闻利养的心,是控制、占有的欲望心。而真正的提起慈悲心,正如师父上人教导,「一切不要为自己想,为自己想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正法久住想、为众生得度想、为如来正法久住世间想就不会。我算什么?人人比我好,我欢喜;人人不如我,我就会伤心。要存着有成就别人的心。佛法之兴衰事大,个人事太小了」。
所以,真正的慈悲心,就是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放下自己的意思,一定要用师父上人宣讲的经教来指导自己,用理智代替感情用事,完全为对方着想,这才能真正的帮到对方。想想我们本是一体的,一体哪那有不爱护的道理?把这个理念牢牢记在心里,时处拿出来运用,对治自己分别执着的习气,就要发心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为正法久住世间。怀有大心量才能承办如来正法的大事业,常常怀这个心,就是在积德累功,这样功夫才能得力,学佛才能受益,诸佛菩萨也都会赞叹。因此,学佛私心不能不除,慈悲心不能不有。
二、念佛即能转境。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而经上告诉我们,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了就是佛菩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尊敬的师父上人在一幅墨宝中这样写道:「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顺逆皆佳境。恶善咸良缘。君能转境界。是人同如来」。惭愧学生由此想到师父上人在讲经中教诫我们,「我们要能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确实,转境界的人能得大自在,被境界所转的人常生烦恼。得大自在是因为他知道外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不放在心上,就不会被外面环境染污、动摇、蒙蔽了。常生烦恼是因为把世间假象当真了,就会在这些境缘的考验中上当,生出贪瞋痴慢疑。而真正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师父上人在讲经中已经为我们开解得很明白了:「是自己感应来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烦恼加给你,你自己愿意接受就没法子了。佛教我们怎么解脱?放下就解脱,你要肯放下。」
惭愧学生在遇到境缘时,也是常常被考倒。总是不能用佛号降服妄心,不能把经教往自己身上归:这是我的妄心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如果不能用经教来转境界,就是没有把经教落实在生活中,那就还要好好听经,听明白了自然就落实了。随着经教的加深,再加上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想想我们尊敬的师父上人和尊敬的海贤老和尚一生的行谊,两位老人家做的都是那么融通、圆满,令人叹羡。看看他们在境缘中的态度就是,不放在心上,好好念佛,求生净土。而反省自己,则是不认识真相,假的不肯放下,真的这句佛号又提不起来。所以,这颗妄心就随外境生发出善恶、是非,飘摇不定。
妄心不灭,真心不修,谈何成佛!而修真心灭妄心就是靠这一句佛号。用这句佛号换除一切妄想杂念,妄心自灭。这句佛号念久了,念出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自然对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此心就是佛心,此土方为净土。因此,当下就得牢记师父上人的教诲,常常观想: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顺的、逆的,最后统统归于零,零跟零是平等的,哪还有分别!假的何必去计较?真的(一句佛号)决定要提起来。不念佛就大错特错了。再加上海贤老和尚的金玉良言:「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以此激励自己,无论苦乐、动静,耳边历历佛声。坚定成佛的目标,不在境界中上当受骗。一句佛号,勇往直前。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示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后面还有两份。开示法师,你这篇报告也提醒许许多多同学,要把念佛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大的大事来看。确实它不是小事,要认真努力。海贤老和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常常想到这个老人,常常看他的光盘,读他的《永思集》,向他学习,就决定不会错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这一句佛号不丢失,就是真念佛人。看下面。
学生:惭愧学生开定,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醍醐妙味」。
心性的学问是内修,契入佛法最快的途径是「看破、放下」。烦恼习气淡薄一分,性德、智慧就彰显一分;欲望情执看淡一分,法喜自在就显露一分。佛法不离生活,法味亦在其中。
在学习班成立不久,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师兄就发心,每天帮助大家打开水,在上课前给大家倒好水。他说:「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就要多为大家服务。」从此以后,班上打水的工作就由这位师兄完成。师兄做事很认真负责,每天早上、下午,为了服务好大家,让大家能在上课前有水喝,因此就要比大众早起一些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打好开水。师兄很细心也很有爱心,因为开水瓶不是很保温,如果打多了喝不完,水就凉了,所以师兄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记下每位师兄喝水的水量,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打够大家所需要的水量,在上课前给大家倒好水。倒完水后,师兄都会很细致而恭敬的将开水瓶和大家水杯上的水渍用布擦搽干净。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位师兄把它当作是自己的本分,怀着一颗真诚恭敬、诚心诚意为大家服务的心去做这件事情,自然而然就能把一件小事做得很温馨,让人很温暖。有时因为起床晚了一点,或是被其他班的师兄将热水器里面的开水打完了,就没能在上课前为大家打好开水。这位师兄总会用手挠着头,然后露出很憨厚而纯朴的笑容对大家说:「不好意思,今天没能为大家打上开水。」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位师兄的那种天真质朴的真心。
师兄们都很欢喜念佛,只要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就念佛。因为念佛念得很专注,所以这位师兄有时在下课后就忘了将开水瓶提回寮房。有一天下课,学生将收好的供水倒入开水瓶中,这位师兄看到后,露出他憨厚而纯朴的笑容说:「我又忘了提壶啦!」当时学生就很自然的回答了他一句:「这就是醍醐妙味!」(醍醐跟提壶的读音刚好相同)。所有听到的师兄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佛法当中所说的醍醐妙味就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用一颗真心去生活、学习、处事待人接物,就能品味到。
曾经有一位很有德行、智慧的长者,教导学生一段话:「每个人都在做好一件事和坚持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通往心灵从容,精神宁静,以及深知自我的大道,就可以开发自身的性德,释放出无限的潜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个性和人生。真理无路可寻,只能在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显现,在一个人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情的一个个细节中涌现,在坚持做好一件事的韧劲和毅力中凸显。一个人顿悟或发现自性的机缘各有不同,但是打开自己,在全神贯注做好一件事与坚持做好一件事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安心于一刻接一刻的精进,就是安身立命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如此,一个团体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
师父上人在经讲当中常常给我们开示到:「修学重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贵在专一、持之以恒,不要贪多,专才容易得定,定到一定的时候,智慧就开了」。所以修学要专一,做事要专一,念佛更要专一。佛法里面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专一而契入一体的境界,就入了无上醍醐妙味,就是真心,就是自性的流露。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定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大乘的慈悲心就从这流出来,真实的智慧也从这流出来。一是任一,不是特殊哪个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佛经上告诉我们,极其微小的一个物质,科学家叫微中子,佛家叫极微色,这一法里面含摄遍法界虚空界都在其中。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它是事实,它是实相,真实相。所以明白这个真相,就肯定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同体大悲心、无缘慈心都能生得出来,无量无边的智慧都从这里流露出来了。这两句话佛说得很多,意思很深、很广,无有穷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佛常说的一毛端、一微尘,含容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任何一法都是第一,没错的,没有第二。有第一、有第二就会有分别,最高的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
后面还有,时间到了,后面这一个留到下一次。还有一位开成,他弘法利生必扎三个根,这是正确的。我们对于三个根的学习要认真、要加强,要给大家做好样子,因为这是最容易疏忽的,它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建议已经出来和即将出来讲经说法的同修,身坐下来,心静下来,把《净土大经科注》和《科注学习班》认真看上几遍,看明白了,你再讲经说法也不迟。
——刘素云老师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目录链接
5月21日重要嘱咐:记住
3月3日重要开示:都放下
净土大经科注专辑
净土大经科注专辑科注MP3刘老师复讲无量寿经70集法宝免费结缘普贤菩萨夏莲老亲自再来会集无量寿经净宗每日定课|无量寿经+早晚课+佛号
无量寿经老法师读诵版老法师最殊胜佛号无量寿经慢版无量寿经中快版老法师无量寿经白话易解老法师三三四十念佛号阿弥陀佛的故事西方天堂的美丽老法师动画版无量寿经来不及了,直接走第一法门,靠定一句阿弥陀佛你要全拿去,不该是你的你拿不去劝作全球净宗善知识榜样标准:不离弥陀,读经念佛拜佛不中断传法秘诀:4h浓缩成1h的讲记复讲无量寿经要后继有人,一直讲下去《沐法悟心》1、第1~3集2、第4集3、第5~6集莆仙话|刘老师无量寿经粤语|刘老师无量寿经萬善同歸阿彌陀佛不事经忏一句弥陀念92年
一师一经一注一佛号
一个老师,专修专弘《无量寿经》、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最新讲经说听功德回向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