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医师节撕掉冷漠标签他们是真正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554230.html

央广网北京8月1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在习惯于贴标签的当代社会,提到医生,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冷漠、严肃还是不苟言笑?

很多人习惯于给医生贴上这样的标签。但少有人知道,在“冷漠”的表情的背后,藏着一颗“仁爱济世”的心;一脸严肃的外表下,是对病人尽职尽责的专业。

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白天与黑夜都随时待命。

一连做七八个小时手术,下了手术台累得瘫倒在地。

面对不安的病患与家属,一句“别害怕,有我们呢”给人心带来抚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离不开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奋斗与奉献。

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有这样一群医师,正用自己的专业与责任,撕掉“冷漠”标签,做守护人民健康的“暖医”。

择一事,终一生“糖丸爷爷”顾方舟

顾方舟资料图

回忆儿时看病的经历,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记忆:每逢打针前,都要服下一颗甜甜的糖丸。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这颗小小的“糖丸”,让我们免于小儿麻痹症的侵扰。

病毒专家顾方舟就是“糖丸”的发明者。年,他成功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找到了成功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方法。

“择一事,终一生”,是顾方舟先生的真实写照。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前夕,他却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刚刚起步、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事业。

顾方舟曾在自传中谈及,这次“转身”,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一是公共卫生大家严镜清先生的积极引导;其二是课堂之外对当时国情民情的真切感受;再者是他个人曾有过的一段疫苗研究经历。

投身于脊髓灰质炎的“战场”,对顾方舟来说,更是机缘巧合下的“必然”。年,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脊髓灰质炎,即人们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当时,南通市人突然瘫痪,大多为0-7岁的儿童,疫情导致人死亡,且迅速蔓延至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一时间,脊髓灰质炎如洪水猛兽,人人闻之色变。

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在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年12月,首批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十一个城市推广开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疫苗临床试验阶段,顾方舟和研究室的同事们不仅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一小瓶疫苗溶液做测试,甚至背着家人,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最终,参与实验的孩子们度过测试期,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

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从正值盛年到年逾古稀,顾方舟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呕心沥血,最终助力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

边疆健康的守护者庄仕华

庄仕华(右二)资料图

庄仕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47年来,他扎根新疆,常年坚持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行程40余万公里,巡诊39万多人次,义务帮助26医院和医疗点改善医疗条件,培养多名技术骨干,帮助多个患者解除贫困。年,庄仕华出生在四川省贫困山区。军校毕业那年,本有机会留校任教的他主动申请赴新疆工作。谈及当初的选择,庄仕华的回答朴实而有力:“就是两个字——感恩!”

“小时候家里穷,吃的是乡亲接济的“百家饭”,穿的是学校老师捐赠的‘百家衣’。多亏大家的帮助,我才得以读到高中毕业。”

一次巡诊中,庄仕华得知牧民帕塔木汗因病致贫。回去之后他拿出积攒下的全部工资,为帕塔木汗家买了一头奶牛,并帮其开起一间小卖部。

40多年来,庄仕华先后帮助6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累计资助67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其中有不少学生考入大学,到大城市工作。

“给患者花钱‘大手大脚’,对自己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庄仕华的亲人这样评价他。

从医多年,庄仕华累计完成手术13万余台,将一个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创造了多项医学纪录。

在他的家中,有十几个箱子装满了患者送来的各类荣誉证书和锦旗。他对其中的大多数锦旗背后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其中,一面锦旗由80多岁的哈萨克族牧民达汗老人手工缝制,历时半年才完成。

锦旗的背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1年的一次巡诊中,庄仕华得知达汗老人的女儿因贫困面临辍学,便主动承担起全部学习费用直至其顺利毕业。7年,老人患上胆结石,医院,为她实施手术。年,老人又患上青光眼,庄仕华为她支付了全部住院费用。

如今,虽已到退休年龄,但庄仕华仍坚守在医务一线,并定期赴偏远村镇巡诊。

谈及这点,庄仕华说:“为牧区患者巡一次诊、看一次病、送一次药,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关系到每个患者的未来。”

与“死神”赛跑的儿科急诊医生王荃

王荃为陕西榆林子洲县周家硷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上健康素养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孙冰洁摄)

医院里发生意外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

在这里,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会来什么样的病人。而儿科急诊室,状况尤甚。

儿科重病患儿主要以低龄孩子为主,不能表达自己的病情,只能靠医生的判断,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国家儿童医院急诊科,每年平均接诊来自全国各地患儿近20万人,抢救急危重症患儿超过2万人。作为急诊科主任的王荃带领着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急诊医生,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只为了不辜负患儿性命相托的信任。

“我们手里是一个生命。可能是很小的一个错误,你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种压力特别大。”

医学生不愿意做儿科,更不愿来急诊科。秋冬季来临时,医院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上千例患儿。平均每位医生一天要接诊上百名患儿。面对这种压力,王荃习惯将自己科室的孩子称为“我们家的孩子”。她要求自己年轻的团队,必须有过硬的接诊能力,要能够迅速识别患儿是否有潜在生命危险、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更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抢救。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工作的十多年间,她已记不清自己抢救了多少孩子,但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给急危重患儿赢得更多机会,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未来。

“你让他度过了这一关之后,他还能再去成长,再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看着他们长大成人,你会发现你做的这一切真的是挺有价值的。”王荃说。

最美“援外医生”林纯莹

林纯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孙冰洁摄)

广州向西,飞行一万多公里,十多个小时的航程,可以抵达非洲西部国家——加纳。

从年起,来自广州的女医生、医院医院院长林纯莹数次往返于中国与加纳之间,在前后持续八年的援非之路上,将医疗资源从南粤大地传送到西非,为加纳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心血管医生队伍。

加纳蚊子肆虐,疟疾、流行性脑膜炎等恶性传染疾病发病率极高。初来加纳的第二天,林纯莹便赶上一台疑难手术开台。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房间隔缺损,已造成心脏严重扩张,三尖瓣反流,当地医生一筹莫展。手术由中国医疗队员主刀,完成得漂亮而迅速,用的还是中国产的心脏瓣膜。隔天,患者苏醒,并脱离ICU监护。

这台手术最终让林纯莹与队友赢得了加纳同行的尊重。抵达的第三天,休息室多了咖啡和奶茶,加纳的大批记者也纷至沓来,采访援非的中国医生。

毎周参加一次内科大查房,一次全科讨论,两次专家门诊,毎月最后一周死亡病例讨论……两年的全职援非生涯中,医院的条件和配套设施,将中国捐赠的心脏B超、动态心电图等仪器充分运用到临床,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给予技术指导。

医疗队还前往阿克拉四周的偏远山区和社区义诊。通常义诊的消息一传开,很多加纳人会从方圆10多公里外赶过来,“到了现场,至少有上千人在那等,一排队可能就是七八个小时。”

从年底前往非洲到年底完成援助,林纯莹中间只回国一次。那一次回国时她发现,母亲的头发已全白。

而她在加纳的努力正在凸显成效,中医院建立起了心内科病房管理模式,在她离开之前,病区死亡率降至5%。

如今已经回到国内多年的林纯莹,每年仍会前往非洲三四次,原本因为一次偶然机遇结下的非洲情缘,如今她笑言“自己的脚步已经无法停止,这份非洲情结,会鼓励我一直做下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