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业淡出中国经济?
小工业经济正在淡出中国?2005年前三个季度,年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在中国整体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下降到不足7%。参照过去几年的数据,经济学家们惊觉:中国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每年生产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整体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着连续急速下滑的状态。1993年到2002年间,中国“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每年生产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整体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约为30%。2004年,这个比例下降至12.8%。最近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并没有对这个事实有更多的阐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多个场合提到,本次普查的成果之一是挤掉了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下工业的“水分”。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怀疑,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比仅有10%左右的现象,存在着对中国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严重低估。但经济学者还是对此莫衷一是。理论上说,小工业连续下降的趋势,在一个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国家,是合理的。它说明中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要么大幅提升了经营规模,要么因为规模经济被淘汰出局。但部分经济学者认为,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不合情理。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也觉得这么大幅度的下降,令人难以理解。他对本报表示:“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比确实出现了大幅下滑,只是原因一时难有定论。”部分经济学者指称,中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是“大幅度下降”的诱因之一。像北京石景山区的一家民营印刷厂一样,2003年,因为生意火爆,仅有的一台日本小森四色印刷机,24小时运转都不能完成订单。于是他们迅速购买了海德堡四色印刷机,组建起了自己的装订生产线,从2004年开始销售收入一下突破4000万/年。而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势中快速成长,销售收入“眨眼间”突破500万元大关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比比皆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始自2003年的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也是影响企业规模加快变化的一个因素。他说:“大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常把小企业吃掉。”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从1997年开始加快改革,并于2003年前后,经济效益发生明显好转,是形成中国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产能比重下滑的又一因素。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很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始因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成本相对较高而被淘汰出局。比如,位于保定市周边的一家仅有20多人的民营铝合金门窗厂,就被当地的国有企业收购。然而,巴黎百富勤总经济师陈兴动却认为,这种下滑不合理。他说,即使在工业高度先进的发达国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的工业增加值也要占比20%左右。“虽然企业之间优胜劣汰是永恒的商业定律,但新生儿终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据此,陈兴动怀疑工业增加值占比仅有10%左右的现象,存在着对中国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严重低估,对该部分数据的漏统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存在低估。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监测处处长王文波说,在非普查年份,进度性工业增加值统计的重点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且对这样的企业采取逐一统计;但是对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主要靠抽样调查后进行推算的方式完成。专家普遍认为,由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仅靠调查推算的方式,难以准确把握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截至本报发稿,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