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尹建莉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那些年,关 [复制链接]

1#

自古以来,妇女在怀孕初期的几个月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有的人就想改变它。上世纪中期,德国一家制药公司生产出一种用于治疗孕妇呕吐、失眠等妊娠反应的药品,俗称“反应停”,当时被宣传为对孕妇无任何毒副作用。

该药品除了在德国(西德)被广泛使用,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风靡一时。结果其后几年间,这些药品使用国家新出生的婴儿大量出现严重先天畸形,典型症状为四肢残缺短小,整个人的形状像海豹。“海豹肢症”后来被证实和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直接关系,这一惨痛事件被称为“反应停事件”。

重提这段历史是想说,自然法则是简单的、美的,也是庄严的,一切对自然法则的违逆,都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惩罚。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所以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越来越依赖技术和产品。虽然主观上都是想做得更好,想给孩子更多,客观上却可能给孩子的发育或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反应停事件”是一个极致,非常容易被发现和中止,而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因其平常而容易被忽略。本文就当前人们在育儿问题上的一些普遍的反自然做法给予分析,提醒年轻一代家长在育儿中尽量回归自然,使育儿这件事更接近自然,趋于简单和美好。

关于胎教

胎儿和母亲是完整的一体,相当于母体的一个器官,一切需要都必须依母体为介质来转化吸纳。犹如胎儿需要的营养必须首先吃进孕妇嘴里,由母体输送给胎儿,不能用针管打进子宫里一样,“胎教”的落脚点也应该在孕妇的情绪和感觉上,而不是采用某种物理手段,跨过母体,直接给肚里的胎儿递去点什么。

例如,为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有人对着肚子放音乐,以期肚中的宝宝能听到,并且所选乐曲都是“高雅音乐”,或儿童音乐。如果孕妇本人喜欢这些,那应该不错;如果孕妇不喜欢这些,甚至有些烦,她真正想听的是流行歌曲,那么流行歌曲才是最佳的胎教教材。并且,这音乐是要放给孕妇听,而不是直接放给肚里的孩子听。

曾有媒体报道孕妇整天把录音机放到肚子上,声音开得大大的,结果损坏了胎儿的听力。现在市场上还有胎教儿歌,要孕妈妈每天读给肚里的孩子听。如果孕妈妈时间充裕,也喜欢这些,读一读倒也无妨。否则,不如把它们暂时搁置起来,待孩子出生后再说。在孩子未出生时,妈妈自己读一些优秀的图书,看一些好的演出,参观一些高水平展览,应该是更正确的选择。

胎教的影响是由情绪作为纽带产生的。凡让母亲愉悦的东西就是好的,就适宜用来做胎教,否则就是无效的或负面效果的。比如从理论上说,看一场美术展览比逛一下午商场是更好的胎教选择,但如果你实在不喜欢看美术展览,对此没什么感觉,却非常想去逛商场,那就不要犹豫,逛商场去吧。此种心境下,逛商场就是比逛美术馆更好的胎教行为。

当然,凭感觉选择要有底线,不能不管不顾地放任自己。比如平时你喜欢看恐怖片,或喜欢玩紧张刺激的游戏。怀孕之后,就应该暂时戒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的行事原则,这一点对于孕妇尤其重要。母体的紧张、恐惧、愤怒、忧伤等等,对胎儿都没有什么好处。

胎教的最高原则是让自己身心舒泰,基本判断标准是:凡内心向往,有轻松感和愉悦感的事就是对的;凡有些勉为其难,感觉有压力或有些烦躁的事都应该是不对的。

现在市场上贩卖的胎教产品胎教概念不少,除了各种“胎教仪”,还有人建议定时用手电筒照射孕妇腹壁,增加对胎儿的刺激。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反自然的做法。

“胎教仪”无非是些音像产品,且不说内容是不是被孕妈妈喜欢,仅仅是绑到腰上,就有可能损害胎儿听力,还无形中增加了辐射的危险。而用手电筒照腹壁,即使能引起胎儿的活动又怎样?胎儿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凭什么要你从外面来控制呢?

关于母乳喂养

如果母亲对亲自哺乳这件事有信心,并且坚持,绝大多数都可以成功。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我女儿圆圆出生后,开始我的奶水不够,小家伙总因为吃得不够满足而生气地大哭。我很着急,担心饿着她,就想到要给她加喂牛奶。我母亲淡定从容地对我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来的,哪个当妈的能没有奶?一口牛奶都不要加,你就让孩子多吃,奶水越吃越多。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坚持不加牛奶,女儿一哭就哺乳,不看时间,随时随地喂,能吃几口吃几口。

由于喂奶次数多,且小家伙吸吮用力,我的乳头很快就破了,每次喂奶都痛得钻心,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揭疮疤”,尽管这样,我还是咬牙坚持住了。同时,我自己每天多喝水喝汤,保证供给充足。事实果然如母亲说的那样,奶水越来越多,大约半个月后就很多了,简直像喷泉,多到圆圆都来不及从容吞咽,每次吃奶都上气不接下气的,喉间发出很响的换气声。

现在想来,我的母亲不但是个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深谙“奶水越吃越多”这个生物进化论中用进废退的原理;同时还是个哲学家,她的“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来的”让我坚信,上帝给我一个孩子,就一定赠予了我一份奶水,我既不需要怀疑这一点,也不能用任何理由剥夺女儿自己带来的最好的口粮。

最不济的母乳也强过最好的牛奶,母乳是奢侈品,优质牛奶是合格品,劣质牛奶就是危险品。这份恩惠岂止是孩子独享的,家长也跟着省多少力多少钱。

吃母乳还是吃牛奶,这不单是营养方面的差异,也是儿童内心安全感的差异。孩子在妈妈怀里,小嘴吸吮着母乳,这是母子间最自然最原始的亲情交流。一股自母亲胸膛流出的奶水,像一条美丽的丝带,日复一日编织着亲密的母子关系,这个价值又如何估量呢?

现在很多妈妈都奶水不足,用奶粉喂养孩子成了常态,奶粉市场极为繁荣,电视广告特别多,“给孩子赚奶粉钱”也成为很多年轻爸爸表示要努力工作的口头禅。近年来大家信赖的名牌奶粉和进口奶粉不断被曝出问题,人们更努力地去发现和购买更好的奶粉,却忽略了最好的奶水就长在母亲身上。不是妈妈们没奶水了,而是人力过多地介入自然的安排,扰乱了母亲的哺乳状态。

在哺乳这件事上,另有一个误区是“定时喂奶”。一些专家抛出定时喂奶的概念,理由是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一些妈妈宁可焦急地盯着钟表熬时间,也不肯马上去哺喂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婴儿的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慢慢清明。成人那么急于去改造孩子,急着培养好习惯,这是多么不自然的一件事啊。

国际母乳协会有一句著名格言“看孩子,别看钟”,再小的婴儿都不是机器人,母爱的直觉可以胜过任何教科书。“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次数,就像她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

短见者最易膨胀。在自然面前,掌握了一点点技术的人类,经常企图用自己的脑袋取代上帝的思考,伪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围绕孩子的伪概念现在特别多,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太幼小,无力进行自我陈述,这给一些人留出制造伪概念的余地。现代母亲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天性,防止其退化,越是高学历的人,越要注意这一点。

有一位曾到国外留过学的妈妈,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儿子。她怀孕期间从书上读到“恋母情结”这个词儿,忧心忡忡,就决定不让孩子直接吸吮她的奶头,从月子里开始,天天定时把奶水挤出来,存放到冰箱中,然后用微波炉加热,奶瓶喂孩子。两年后小女儿出生,为了上班和断奶方便,同样采用挤出、冷藏、奶瓶喂的办法。

她的两个孩子没有经历断奶的困扰,以至于她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到处推荐。但两个孩子的身体都有些问题,都是从婴儿期罹患湿疹,越来越严重,浑身上下几乎体无完肤。家族中没有这样的遗传病,医生也搞不清楚病因,只说湿疹病因很复杂。

疾病反映了孩子免疫功能的低下,这是否和她反自然的哺乳方式有关?即使病况和哺喂方式完全无关,经过吸奶器、冰箱、微波炉、奶瓶这样一趟长征的奶水,质量肯定不如乳房中直接流出来的。奶水的质量被打折,从没含过妈妈的乳头也是孩子的遗憾。而一个母亲如果没有亲自感受过一张小嘴在乳头上的吸吮,又如何能完整地领略生儿育女的幸福呢?

还有一些母亲不愿意给孩子哺乳,可能是潜意识中害怕自己体形变化,或嫌麻烦。事实是,很多证据或研究都支持哺乳更有利于恢复体形。我认识一位著名演员,她不但坚持母乳喂养,而且拒绝为任何奶粉做代言,给多少钱都不做。

她的行为让人敬重,她的身材和美貌也没因为亲自哺乳有任何改变。哺乳母亲的体形会不会变化,是否仍旧美貌,不是哺乳本身决定的,而是她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决定的。做母亲的如果能把兴趣点放在“妈妈”这个原始角色上,而不是力图追求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就更容易贴近自然。

关于母乳喂养,最后还要说一下断奶和添加辅食的时间问题。因为现在关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建议早一些,有的建议晚一些。人为的争吵当然各有理由,也许都能自圆其说,但“自然”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

孩子一般6个月开始长第一颗牙,这是自然在告诉父母,小家伙开始具备咀嚼功能了,应该添加辅食了。此后,牙齿不停地长出来,这意味着辅食量及品种应该不停地增加。到两岁半左右乳牙全部长齐,那就是自然在宣布:现在,孩子在咀嚼和消化方面已基本成熟,大人吃什么,就可以给他吃什么了。断奶的时间应该和添加辅食的时间相辅相成,哺乳量和哺乳次数逐渐减少,自然断奶最好,尽量不要生硬断掉。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喂辅食及断奶时间会有出入,尤其断奶,一岁以后早断晚断没有太大出入。或出于客观条件所限,在某个时间必须生硬断掉,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只是,我们一定要尽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