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心所欲不逾ldquo礼rdquo [复制链接]

1#

列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追叙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这样自评:“我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孔子出生于动荡混乱的春秋时代,面对乱世,心焦如焚,他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孔子独具慧眼,看到了西周遗留下来的礼乐制度对于国家统治和社会建设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发出“吾从周”的感叹,自此“礼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即使孔子自己步入古稀之年,仍然以身垂范“不逾矩”,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此“矩”所指其实就是“礼”。

“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懂礼正是有道德的具体表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学礼则品性端正,而德性坚定,故能立。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今天,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频繁,在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你的礼仪是否周全,言谈举止是否到位,形象气质是否端庄合宜,将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声誉和事业的发展。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注重“少儿习焉”,着眼“长而安焉”,强调从自身的容仪之礼开始修炼,致力实现“让礼貌成为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古人讲,“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今天的“礼”,我们又称其为“文明礼仪”,是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当教育发展到今天,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此,“礼教”作为立人之本,成长之基,应成为家庭教育的起始,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的典范。

“礼仪教育”始于家庭,经于学校,成于社会。一个孩子学礼习礼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诚而明”的过程,更是一个“以礼化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育礼、习礼、行礼、礼化。

育礼:强化对孩子“礼仪”的早期孕育,促进认知和理解,应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颜氏家训·教子》中有云:“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强调“教子”从“婴孩”教起,教什么?现实生活中,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们坚持胎教,所谓胎教其实就是依赖“乐教”;而当小宝贝呱呱坠地之后,教育就正式登场,刚开始多以成人示范性教育为主,诸如教会孩子学会微笑、学会做再见等简单的礼节动作,到后来学会称呼长辈、学会用餐、穿衣等生活礼仪常规,“礼教”作为教育的起始,渗透到孩子的成长之路,“蒙以养正”仍然是今天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

习礼:教育孩子对“礼仪”的习得与训练,促进积淀与内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园里,“礼仪”将外化为习惯。孩子通过在家庭里对“礼”的“学养”,还需要在学校里加强“礼”的涵养,促进家庭与学校两块土壤的对接,拓宽“礼”的成长空间。无论是《小学生守则》,还是一日学习生活常规,或是诸如“校园十不准”“学校文明礼仪八条”等等,每一节课上的问候与交流、每一处功能室的要求与规章、每一次活动的参与与秩序、每天的上放学排队与行进、每一回与老师见面表现出的尊重,无不体现出一种仪式或是一种规范,无不彰显出“礼节”气象。

行礼:学贵于行,行贵于范。“礼”的核心是如何维护伦理关系与道德规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所以现代社会和谐的构建,“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引导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加强“礼”的修养,展示“礼”的风范,自觉践行“礼”的承诺,是学校“礼教”的根本出路。我们乐于看见公交车上的让座,也感动着牵扶耄耋老人行走的孩子,更希望看到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这才是对“礼”的内涵深刻的诠释。

礼化:礼仪是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教育,只有当“礼”成为我们生命体的一部分时,它才能内化为我们的信念,并形成自我的终身习惯。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如果你的礼仪在自觉中得以固化,并成为了你终身的习惯,-那么无论你身在社会何处,“礼仪”始终是你的一张名片。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写到:“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从真诚出发,走向孩子的生命里”,正是中华书局编撰出版《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的初衷。自此,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有了一套完备的课程支持体系,必将唤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自信,初心不忘,决意前行,默默守候,静待花开。

周克祥,高级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现任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校长。曾获得全国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管理奖,中国儿基会项目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第四届十佳读书人,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称号,曾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参加骨干校长培训。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思想理论教育》《福建教育》等期刊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篇,作为主编或编委著书6册,主持或主研课题研究20项,研究成果获奖77项,外出赴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作培训讲座及报告46场。

▲点击书影,即可进入京东购买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