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保德民俗第一辑人生礼仪 [复制链接]

1#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人生礼仪习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人生历程中各个发展阶段所举行的礼仪活动。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嫁礼、寿辰礼和丧葬礼等。其中以生命开始的诞辰礼、传宗接代的婚嫁礼和生命终结的丧葬礼最为重要,有人把它称之“人生三部曲”。

诞生礼充满了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其核心就是希望孩子健康长寿,只有健康长寿,才能继承祖业,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更有成就,才能光宗耀祖。

婚嫁礼是传宗接代的序曲,其核心是夫妻和睦、家庭幸福、早生贵子传承血统与基因,传承祖业与财产,甚至希望传承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力。

丧葬礼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人生历程的总结,通过后辈对先辈的缅怀与纪念,以达到继承发扬先辈业绩与风范的目的。

人生礼仪的基本内容就是求寿祈福,传宗接代,以求千秋万代连绵不绝。

第一章生育保育习俗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人生的开端,也预示着传宗接代的环节有了新的延续,人们把家业的兴衰、家族社会地位的尊卑、声望的荣辱都寄托于新生儿的身上。这个新生儿能否顺利成为家族的接班人,首要的一点,是看这个新生儿能否成活,能否健康地顺利地长大成人。所以围绕婴儿的诞生、健康成长等问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既体现了人们对婴儿母子平安的祝贺,也表现了人们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企盼。

第一节祈子

从结婚开始,祈子习俗也便产生。在保德婚俗中,有许多习俗也可以视为祈子习俗。比如:缝妆新被子时,在棉被里放几粒棉籽,取多子多福之意;撒帐时抛撒花生、红枣、暗喻“花着生”、“早点生”;“倒红毡”叫“传袋”,谐音“传宗接代”;入洞房后,夫妻吃“长命糕角子”,新人喝“拤孩儿拌汤”,希望生下“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抖开包袱看陪嫁衣物称“放儿女”;洞房之夜扯窗纸叫“了儿女”;“引孙子”习俗,是更直接的祈子活动。公公说:“黑小子,白女子,跟上爷你一股子……”婆婆说:“××、××开门来,妈妈给你们引将儿女来。”

在婚嫁时的文辞类俗信中,祈子习俗比比皆是:

对联:喜看红梅多结子

笑看绿竹又生笋

喜歌:“五撒五子登科……七撒七子团圆……。”

撒帐歌:“撒帐撒帐,娃娃生下满坑,武的都是将军,文的能当宰相。”

洞房令子:“墙上剥花花,当年拤娃娃,叫我亲大大,叫你亲妈妈。”

又:“栽槐树,开槐花,如今媳妇爱俏飒。管你俏飒不俏飒,今年养上个胖娃娃。”

除此而外,流行于保德的祈子风俗还有几下五种。

一、偷灯

正月至二月初二,保德有许多地方要举办庙会,城内、腰庄、牧塔、扒楼沟等村是正月十五,桥头、康家滩是正月二十,东关是正月二十五,深沟、大黄坡是二月初二等等。

庙会期间,大多要栽“九曲黄河灯会”。即选平地一块,用细木棍三百六十一根,栽成横竖各十九排的方阵,再用绳索分割成九个不断头的“万”字,形成九宫八卦迷宫,中心设祭坛,供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牌位,其中有一位便是管接生的,她的武器浑天元斗便是接生时倒脏水的马桶。其它两位也是负责保育的。所以,三位娘娘自然是求子嗣者的崇拜偶像。

在三百六十一根木棍的顶端各置一红、绿彩纸糊制的小灯碗,内点一盏小瓷灯。

赶庙会的人,进入灯阵游玩,谓之“转会“,以求一年通顺如意。

欲求子嗣者,可端一灯碗,谓之“偷灯”。欲生男孩,偷红灯碗,欲生女孩,偷绿灯碗。偷灯后,不向后看,不与人搭话,径直回家,倒坐门槛喝一碗豆面拌汤。将灯碗放在灶君神位前,添油、烧香供奉三天,如果应验生子,来年要去偷灯处还愿,或补灯一曲,或添油若干。

二、拴孩儿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花佛塔的庙会,俗称“拤孩儿会”。

届时神台上摆放许多彩绘泥娃娃,个个惹人喜爱。想求子嗣的妇女,喜欢哪一个,便将一根红线或红头绳结成的“线索儿”套在这个泥娃娃的脖子上,意即将这个孩子拴拄了。再将这个泥娃娃的小泥鸡鸡掐得吃一点。然后将“线索儿”取下,在香炉上面正转三圈、左转三圈后,套在自已脖子上。回家后,倒坐门槛喝一碗豆面拌汤,祈子便算成功。如果应验生子,来年要做一双小鞋去还愿。

三、偷盅筷

偷盅筷祈子是娶、送戚的专利。

在婚嫁时,男方去女家迎亲的人叫“娶戚”,女家送亲的人叫“送戚”。

当“娶戚”到了女家,酒足饭饱之后,新娘也妆扮就绪,即将启程。这时女家举行告别宴,俗称“后坐”。“后坐”时只有“娶戚”和“送戚”参加,小坐后,仪式结束,临行,娶、送戚均可偷桌上的酒盅或筷子,谓之“偷儿女”,欲生女可偷筷子一双,欲生男,可偷酒盅一个。

“送戚”到男家以后,在回门前,男家也要举行对等的“后坐”仪式,娶、送戚双方可再一次“偷儿女”。

四、以女引儿

旧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千方百计想生个男娃。于是他们便在女娃取名上大做文章,希望这个名字能取得神秘效果。所以便给女娃起名招儿、引儿、儿、翻转、换转、改转、掉转、变子、拦畔、存拦等名。殊不知,名字只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根本没有改变人生性别的功能。这种祈子方式,只能算一种心理暗示。

五、择墓地

俗话说,“银钱出在门里,子孙出在坟里”。意思是墓地决定着子孙的繁衍。所以,保德人特别注意墓地的选择,不惜花重金请“相士”或“阴阳”看墓地,希望家族能子孙昌盛,家业兴旺,有的还取“子母石”作为墓门石,希冀多子多福。

祈子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但它只具有虚幻的象征意义,并无科学的实在意义。

第二节怀孕

生儿育女,栽根立后,繁衍子孙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把怀孕称作“有喜了”。

因为怀孕为喜事,所以人们对孕妇倍加呵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

一、情绪

要求孕妇情绪稳定,精神乐观,举止端庄,行为恪守礼仪,尽量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强烈刺激。这样才能使婴儿很好地发育成长,将来才会性格乖巧、脑筋聪明。

人们相信,母亲的言行举止直接会影响胎儿,所以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更注重胎教。比如家庭环境布置充满欢乐气氛,适当地摆放一些儿童玩具,张贴一些明星剧照和胖娃娃年画,并经常看一些少儿影视剧。有的还哼一些儿歌和念诵一些唐诗,有的还和肚子里的孩子说说话,利用一切手段,诱导婴儿发育成长。

二、饮食

多数妇女在怀孕期间,因为生理反应,会出现“偏食”和“厌食”现象。多数家庭会尽量满足她们的食欲需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且认为喜吃酸,将生男;喜吃辣,将生女。故有“酸男辣女”之说。

对于营养食品是适当控制的,既要增加营养,又不能过度,以防胎儿过胖过大,造成难产,故有“有钱难买胎里瘦”之说,不过现医院接产,不在乎胎儿的大小、胖瘦了,所以尽量补充营养。

在怀孕期间,有许多忌口:

1、忌食驴骡等大畜肉,一是害怕延长怀孕期,二是害怕孩子将来愚笨。

2、忌食兔肉,以防婴儿豁唇。

3、忌食葡萄,防止怀上“葡萄胎”。

4、忌食辛辣食物,防止婴儿得红眼病。

5、忌烟忌酒,防止小儿痴呆。

6、忌食生冷,特别注意不能喝凉水,防止闹肚子引起流产。

三、起居

早起早睡是勤谫的表现,而孕妇贪睡则不视为懒惰。

怀孕期间,一般不干重体力活,意在保胎,临月后则多活动,干些轻微活,意在摧生。

怀孕期间,尽量少参加或不参加婚礼、满月等喜庆活动,以防“喜冲喜”。

怀孕期间,尽量少参加或不参加丧事活动,以防“凶冲喜”,如果有些丧事非参加不可,也要随身带红绿布条来破解。

怀孕期间,不进庙宇,防止与神道相冲。

孕妇与其它孕妇避免接触,防止“换胎”。

孕妇不能用冷水洗浴,防止流产。

孕妇不能坐石磨,一是怕得罪了“白虎神”,二是怕生没屁眼孩儿。

孕妇不能坐门槛,以防横生。

孕妇不能看变座魔术,防止“胎变”。

以上这些避忌,有的有一定科学道理,有的纯属无稽之谈。

四、针黹

孕妇做针线活儿,既是静养的一种方法,又是为即将出产婴儿准备衣物、铺垫的好时机。现在婴儿衣物商店里应有尽有,但作为一个准母亲,则是亲手编织明媚的春天,她把无限的母爱贯注在这针线活中。

第三节出生

出生是人生的开端,表示传宗接代的链条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家人欢欣鼓舞之时,也对这个娇小的生命寄予无限希望,为了祝福这个孩子顺利成长,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民俗事象。

一、接生

过去孕妇生孩子都在自家炕上分娩,都要请有经验的老妇助产,这个助产者被称为“老娘婆”或“接生婆”,事后要送这个助产者一件衣料作为酬谢。

小孩生出,助产者要干净利索地办好三件事。第一断脐带。有的用牙咬断,或许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咬脐子”。有的用剪刀剪断,把连在小儿身上的一小截,结成圪瘩止血,待其自然干落。

第二包裹。用祖父或父母亲穿过的质地软绵的衣裤拆成大片,洗干净,将婴儿包裹严实,创造一个类似衣胞的生活环境,使新生儿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在包裹前,如果是女婴,还要给挤捏一下小奶头,意在疏通乳腺,防止“瞎奶”。

第三卧枕。新生儿包裹好后,随即将其安卧在预先铺衬好的铺垫上,但不能枕枕头,只能枕母亲的一只布鞋,“枕鞋”与“镇害”同音,意思是头枕一只鞋,就可以镇住一切灾害。

这时有几种民俗事产生:

(1)称儿。有的人家用秤称一下孩子,称出的重量也就是自带的名字。如:“八斤子”、“七斤子”、“六斤”、“五斤半”、“称不动”等。

称儿的取意为让老天保佑。旧制秤,十六两为一斤,十六星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用秤一称,就是将小儿托付给了这些星宿,让其在这些星宿的护佑下顺利成长。

(2)围儿。有的人家要选择米、面、酒、水或炉灰等物在婴儿外围围一圈圈,使婴儿不受任何侵害。这种举动也便成为小儿的名字。如:“米围”、“面围”、“水围”、“灰围住”等。

(3)换儿。有的人家要选择米、面或小动物送给邻居,认作义父母,取寄保之意。于是便给小孩取名“米换”、“面换”、“鸡换”、“狗换”、“猫奴”等。

(4)其它。有的人家要选择锅、筛子、笸篮等物件将小儿扣一下,意思是再也跑不掉了(指早夭)。于是便给这些小孩取名“筛扣子”、“笸篮扣”等。

还有的人家希望下一胎改变性别,便用锄象征性地勾一下这个婴儿,取名“锄刨子”、“锄勾子”等。

此时产妇已十分疲惫,家人要给喝一碗米汤,安定情绪,解除疲劳。俗称“定省米汤”。

现在,医院接产,上述一些旧俗随之消失。

二、处理胎盘

胎盘俗称“衣胞”或“胎衣”。俗信认为,“胎衣”是孩子的衣食,它与孩子的生死寿夭、福禄富贵休戚相关,所以不能随便将“胎衣”扔掉,更不能叫野兽吃掉,所以处理“胎衣”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一般的做法是选择厕所旁边或大树旁挖一深坑埋掉,取茁壮成长之意。

三、禁门

禁门就是在坐月子的“月房”门上设置标志,告知人们这里是产妇坐月子的所在,生人不要擅自闯入,以保障产妇休养生息,保障小儿顺利成长。

禁门之俗,古已有之。在古时候,如果生了男孩,即在产房的门左挂一弧,“弧”就是弓,象征男性之阳刚;如若生了女孩,即在产房的门右挂一帨,“帨”就是佩在身上的帕子,今称汗巾,表示女性的阴柔。后来演化成各种不同的标志。

在保德地区则是在产房门上贴剪纸图案。

如果生男,则贴红纸剪的葫芦;如若生女则贴红纸剪的梅花。这葫芦和梅花既是表明性别的变形图案,又含有深刻寓意。葫芦表示千秋万代,子孙绵长;梅花表示如花似玉,国色天香。

这些剪纸图案有繁简两种形式,一种简练、明快,仅是两个拉手葫芦或并蒂梅花。另一种复杂好看,取红纸一方,中间剪葫芦一对或梅花一双,四周剪若干小葫芦或若干小梅花,然后用黄纸垫背,形成一种大型作品。也有在葫芦或梅花主图案四周围以若干小蜘蛛的。因为蜘蛛俗称喜蛛。这里突出一个“喜”字。生男叫“大喜”,生女叫“小喜”。

四、报喜

报喜也称“叫外母”或“搬外母”,是婴儿的父亲去岳母家告知岳母孩子已经顺利诞生,并请岳母去伺候女儿坐月子。女婿到了岳母家,岳母会问:“大喜呀小喜?”女婿有的直言答对,有的则答“满街跑(男)”或“锅头坐(女)”。

岳母要以面条款待女婿,面条寓意为长寿。岳母上路,要带上斗米斗面,还要给小外孙带上衣物、铺盖。

五、洗三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要举行一种礼仪,并请人吃面片,古称“汤饼会”,又称“三朝”礼。“汤饼”就是面片。保德地区,洗三多不请人。仪式多由助产者、小孩的祖母、外祖母共同主持。主要程式是:

(1)洗浴。将艾叶一束投入水中,烧沸后,晾温待用。然后将小儿襁褓解开,用新棉花或纱布蘸着香汤,擦洗孩子全身,将孩子身上的“胶屎”及其它脏物全部清除干净。

(2)穿衣。洗浴完毕,马上要给婴儿穿衣,只穿上衣,不穿下衣。上衣包括内衣和外衣。内衣用绵软的红布缝制,不缉底边,名曰“圪筒子”,就是布背心。外衣大有讲究,一般只穿黑色小衫,名曰“铁布衫”,取铁打钢铸之意。有的人家给小儿穿红布衫,认为一红压百邪。至此,小孩全身穿红,一直要穿12年,谓之“十二红”。还有的人家向邻居乞得各色布头,缝成衲衣,给小孩穿上,乞求长寿。

(3)开奶。穿好衣服后,主持者要用棉球蘸着红糖水在小孩嘴唇上抹一抹,然后乳母开始喂奶。喂奶前要将奶头挤一下,挤掉一些奶水,防止“乍奶子”伤小孩脾胃。

“洗三”当日要吃面,俗称“下奶面”。

“洗三”以后,婴儿便改枕枕头了。枕头内装绿豆或蚕砂。绿豆和蚕砂性凉、解毒、防止小儿“上火”引发感冒。绿豆和蚕砂质地硬,可使婴儿后脑勺长得扁平,保德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

六、坐月子

产妇在生小孩以后的一个月内足不出户,在家静养,慢慢恢复身体称“坐月子”。

(1)产妇饮食起居。产妇生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称为“月子病”。“月子病”一般比较难治,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所以,“坐月子”期间,生活起居,小心翼翼,生怕引发“月子病”。

饮食方面,多喝稀饭,少吃干饭,少吃多餐,便于消化。过去,保德产妇多喝小米稀饭,现在更注重营养搭配。

“坐月子”期间,有许多禁忌,也是为了避免疾病。

忌干体力活儿,防止引发腰酸腿困的疾病。

忌读书看报,忌做针线活,防止引发眼疾。

忌洗浴,以防感冒。

忌噪音,以防心慌心悸。产妇要在耳朵里塞两个棉球,也为防止风吹入耳。

忌夫妻做爱,以防引发妇科病。

在“坐月子”期间,亲戚中的女性要探视产妇,携带的礼品多为红糖、奶粉、鸡蛋、挂面之类。保德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探视过产妇,在“过满月”时一定要邀请这位探视者,作为对探视者的感谢。

(2)婴儿避忌。初生婴儿,身体娇嫩,弱不禁风,为保护婴儿,故产生了一些避忌风俗,俗言:“小心总比大意强。”

忌生。就是防止生人擅自闯入“月房”,以防冲怪小儿,实际是怕小儿受惊吓。所以生人进门之前,总要问一声:“忌人呀不?”有的虽说不忌,也要用铺盖将孩子挡在墙脚。

忌黑。时间晚了,外出的人,包括孩子的父亲也不能进入婴儿卧室,也是怕冲怪了小孩。

忌冷风。长途行路人,不能直接进入小儿卧室,必须到其它屋内小息方可进入小儿卧室,如果是冬天,进入小儿室内,也必须在灶台上坐一会儿,烤烤身子,再烤烤手,才可以上炕。这样作,是怕怪风伤着婴儿。

七、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家家都要为婴儿举行月礼,也叫弥月礼,俗称“过满月”。生男提前一日举行,生女则推后一日举行。

生子满月,值得庆贺;产妇出月也该纪念。这样一来满月礼也颇为郑重热闹,特别是第一胎,尤其隆重。

“过满月”有“大过”与“小过”之分,“大过”则邀请宾朋,宴请酒席,“小过”则是自家吃一顿油糕粉汤而已。一般头胎则“大过”,二胎则“小过”;生男则“大过”,生女则“小过”。但也有例外。

过满月邀请的亲朋多为女眷,诸如小孩的妗妗、姑姑、姨姨,以及“坐月子”期间探视过的亲朋。妗妗是最尊贵的客人。一般外婆是不参加满月礼的,俗言“老娘不坐外孙的席”。参加满月礼的人都要备礼,礼物多为布料与小孩的衣服、鞋帽,有狮头帽、虎头鞋、老虎衣、老虎枕、娃娃枕等,还有送银器饰物的,如:手镯、项圈、银宝锁、麒麟送子等饰件。俗言:“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现在多改为礼金。馈赠礼金,渊于古代的“添盆”仪式。即于满月之日,烧香汤一盆,馈赠者将钱投入盆中,谓之“添盆”,是一种特殊馈赠方式。这种习俗在清代宫廷和民间都存在的。无论是“大过”,还是“小过”,民俗事象是一致的。

(1)离窝。将孩子从产房抱出,抱到爷爷奶奶屋里走一走,谓之“离窝”。这时,爷爷才能看到孙子的模样。

(2)剃胎发。胎发又称“血发”,受之于父母,胎里带来,所以对胎发十分重视。剃胎发时,不能全部剃光,要保留一部分,以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道。额顶留一块叫“聪明发”,俗称“小马鬃”。如果留三块称“三拐毛”,暗喻福禄寿齐全。脑后留一小撮称“拽命毛”。这撮毛与性命有关,所以要保留到12岁。有的只剃一小圈,保留大部分,俗称“孝头子”。以备将来梳小辫。剃下的胎发,用红布包成一个小球,缀在小儿袖口上,起避邪作用。

(3)穿“赶吃鞋”。过满月时,小儿要试穿一下“赶吃鞋”,俗信穿过这种鞋后,将来经常能吃好东西。

“赶吃鞋”是母亲在怀孕期间便给婴儿准备好的小花鞋,黑色鞋帮,黄色鞋底,暗喻小孩将来创立的家业铜底铁帮,基业永固。

鞋上的绣花图案也有一定的讲究,图案为“九石榴一佛手”。“佛手”谐音“福寿”,取福寿双全之意。石榴多籽,取多子多福之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