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吴郑文曾龙唐张,欧李陈梁helli [复制链接]

1#


  历史上,中原先民的一次次大规模南迁,恰似在中国地图的中南部地区画了一条曲线,玉林所处的岭南一带,便是这条曲线的终端。因此,在玉林的许多姓氏背后,都蕴藏着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省份、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宏大故事。


  水有源,树有根。玉林的姓氏,有的迁自江西,有的迁自湖南,有的从广东而来,有的从福建而来,可若是一代代穷追根源,许多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乡——河南。玉林地处祖国南疆,与河南相隔多公里,正是姓氏文化这根纽带把玉林与河南老家紧紧相连。


  今年3月,玉林日报社《您贵姓》特别报道采访小组千里迢迢奔赴河南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玉林姓氏文化溯源之旅”,被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久久地震撼着、感动着。

采访路线图

老家河南在呼唤


  姓氏,是一把锁。要解开这把锁,就得找到一把同样跨越了历史和距离的钥匙。特别报道团队反复寻觅,从故纸堆中,从专家的口中,从一座又一座老祠堂里,当团团缠绕的线索被一点点解开,所有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河南,中国姓氏和中华文明的原乡。

中华姓氏树

 


  年的时候,玉林的一位古籍收藏家在废旧收购站里找到了一本纸页泛黄的小册子,册子双面抄写,合共46页,是清末玉林一地的识字读本,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信息。


  其中专门提到一句“州背街蒋,风排塘杨。木根坡谢,水浸社梁。”这四句话点出的可不仅仅是地名,而是一个个兴旺至今的姓氏大族。


  有意思的是这本册子的作者,清末进士苏清浦本人也是出自玉林的姓氏大族——江岸苏家。


  同时期的一本玉林杂诗中更是详细记述道:“州背富家钟宁蒋,福绵大姓萧何唐,功名至大高山牟,江岸亦有苏共杨,周吴郑文称贵士,并及曾龙唐晏张,大牛窝欧长旗李,南门陈姓荔枝梁,元地山姚大楼郑,硃砂垌及桥头黄。”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玉林人仍然对这些称谓耳熟能详,哪怕是现在,人们遇到一个蒋姓玉林人,第一反应也往往会问上一句:“州珮蒋?”


  在黄帝故里景区有一棵铜铸的中华姓氏树,其中主干是黄帝的姬姓,枝叶是流布天下的不同姓氏,详尽刻画了由黄帝发端起始,不断分化演变的姓氏支系。

根在中原
  为什么要跨越两千多公里奔赴河南寻找玉林人的根呢?


  玉林人所熟悉的“南门陈”,在宗祠门前的对联上有这么两句话:“颍川世泽长,浙水源流远”,意思是陈家的祖上来自浙江一带,再往上追溯则发源于古代的颍川郡。

 


  颍川郡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附近。事实上,不仅仅是“南门陈”,玉林占人口最多的几大姓氏如李、陈、黄、梁等姓氏,它们的根都在中原。


  特别报道组在位于郑州的工作室里见到了百集系列剧《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的总导演张清,这部系列剧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季的摄制,即将和世人见面。

《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总导演张清在工作室里接受记者采访


  张清兴致勃勃地跟记者交流起玉林姓氏的故事,“姓氏是怎么跟随家族一路南迁的?玉林的姓氏从哪儿来?这就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中原文明南迁南渡的历史进程的缩影。”


  姓氏源自黄帝,又是何时扩展到玉林的呢?秦始皇曾经南迁大军镇守岭南,但是从目前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秦人并未深入到玉林一带。直至汉朝马援沿着南流江南征,才第一次将中原文明带到了玉林。尽管如此,除了马援留下的少数驻军,玉林仍然没有出现姓氏大族的影子,直到距今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先民南迁的出现。


  洛阳偃师市市区北部的虎头山森林公园大门东侧,寓意年历程的17级台阶的两层方坛上,一座浅红色花岗岩纪念碑静静地立在夕阳下。


  “系出中原,根在河洛。”


  这块名为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的铭文里,质朴的话语似乎噙满了岁月怅惘的泪水,以及一声声悠长久远的慨叹。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攻破京城洛阳,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及中原政权南迁于建康(即今南京市),史称“衣冠南渡”。


  中原文明规模最大的三次南迁,就有两次发端于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

跨越时空的大迁徙
  洛阳日报社的张广英老师是一位活字典,对于洛阳的各类文献、遗迹、典故如数家珍,但她自己却认为只是略懂皮毛,毕竟“洛阳的历史文化实在太丰富了。”


  洛阳是周朝旧都。详查百家姓氏,能够发现大多数姓氏的起源在周朝。周朝分封制是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被分封到远地的诸侯带去了先进的文明,极大地扩展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正是在分封制的滚滚大潮中,姓氏迎来了一次普及化的浪潮。如周武王姬发之弟被封于毕,是王姓的始祖之一;周成王时期分封的姬姓刘国,是刘姓的得姓源头之一。


  按照西周制度,得到周天子封赐的各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如法炮制,对于自己的后代和卿大夫进行分封,赐予领地,使之成为第二层次的“氏”。他们有的以自己的爵位、官职为氏,有的以父祖名字为氏,还有许多卿大夫就以自己获得的田邑名称作为“氏”,如冯、刘、白、崔、卢、鲍、聂、费、范、蒯等。而这些卿大夫还可以再向下分封新氏。这样一来,中国的姓氏数量骤然扩大了。


  时间的转盘拨到晋朝永嘉年间,中原姓氏的第一次大迁徙揭开了帷幕。


  张广英带着记者一行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徒步前行,当两边的山崖渐渐收窄,一座废弃的低矮的关隘出现在眼前。

洛阳市轘辕关


  宽不过数丈,长不足百步,毫不起眼的关口却在数千年来的史书上被反复提及。


  轘辕关,位于洛阳偃师,在少室、太室两山之间。它有趋东都、困阳城之必扼的重要战略位置,是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


  “洛阳其实是一块盆地,所以在四面山上都有关隘,在永嘉之乱的时候,这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人们就是从轘辕关东出洛阳,向豫南和江浙一带迁徙。”


  车马辚辚、络绎不绝,从公元四世纪初开始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约有70万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流域。之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一次次战乱和迁徙,他们将姓氏的种子带到了广阔的南方,成为了如今包括玉林人在内数以亿计的南方居民的祖先。


  唐代是晋朝之后的第一次大一统王朝,据史书不完全记载,现玉林一带唐代人口在7万人以上,其中容州人,牢州人,郁林州人,白州人,绣州人,禺州人。


  这场绵延两百多年的大迁徙,让当时偏居岭南蛮荒之地的玉林迎来了中原文明的先驱。


  唐朝末年直到宋朝,五代十国的大乱局再一次驱动中原文明向南方扩散。相当数量的汉人到达玉林。如容县的封、关、张姓等,玉林的陈姓、陶姓、钟姓、庞姓等迁入,还有其他无法考证的众多姓氏也迁居玉林。事实上,宋朝时,玉林一带已有“主、客”之分。在户籍记载中的“主”户,应当就是前代已定居此地的汉人及已经汉化了的原住民。所谓“客”,实际上就是唐宋时期迁至此的汉人,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客家人,也就是从其他地方迁至此的北方人。数量有多少呢?据史料不完全记载,当时已经有多户迁居至今玉林一带。其中,“容州普宁郡,户,主,一万零二百二十九;客,三千五百四十七”;“郁林州,户,主三千五百四十二;客二千三百”;“白州,户,主三千七百二十七,客八百六十二”。这是玉林客家人祖先最早的记载。


  李立新博士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年他开始担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从研究甲骨文转向到研究姓氏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研究领域内的著名专家。


  当听记者谈起,玉林的博白县是广西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李立新的探究癖又“发作”了。


  据他介绍,历史上汉民族有几次大规模的南迁。


  “也就是两宋过渡的那个时候,北宋灭亡,南宋迁往杭州建都,大批中原汉人跟着涌入江南,这个就是建炎南渡。之后还有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几次迁徙,对于岭南一带的影响都非常大。”

 


  明清两代,大量汉族人出于各种原因(如因任职至仕而留下来、因经商而定居、因战乱而流落、因军屯而世居等)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迁入玉林境内,广泛分布于辖区内各个角落。如玉林苏姓始祖明洪武年间从广东顺德迁居州珮、玉林晏姓周姓黎姓来自江西吉安、玉林大部分李姓的始祖来自湖南长沙府、玉林州珮蒋姓来自湖南、北流新丰李姓始祖则来自福建、玉林州珮张姓自广东来玉林经商而定居、玉林高山牟姓始祖因宦而定居玉林、福绵唐姓因军而居玉林、玉林南门陈自陈应定居兴业龙安后至明代时子孙扩散到各地、定居兴业大平山阳护的陶姓至明代时子孙扩展至陆川县,容县潘姓自河南、卢姓自江西、陆姓等自广东迁入。


  明清时期玉林较稳定的环境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各地人丁兴旺,在人口压力下不断扩散,让玉林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姓氏版图。

藏在姓氏里的回忆
  开封,七朝古都,有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黄河高悬于城北,滋养着、守望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金星教授是姓氏文化领域的泰山北斗,他如此评价开封城对于姓氏南迁的意义:“历史上有三次影响最大的南迁,其中之一就是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那个时候宋朝是非常发达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亿,这就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北方的居民南迁已经不能停留在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带,因为人口饱和了,只能向更深入的丘陵和偏远地带迁徙,比如福建、比如两广。”因此可以说,开封城的这一次南迁,才是对玉林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次迁徙。

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徐金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北宋末年的建炎南渡,汴梁(开封)城破,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移。其中部分从东京汴梁逃出的难民,越过南岭,到达南雄州在此停留或居住,为怀念汴梁珠玑巷故里而改“敬宗巷”为“珠玑巷”。这些中原移民继续向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再迁往其他地区。


  近一千年后的今天,当特别报道组对玉林的许多姓氏大族进行采访的时候,不少人仍然会下意识地说出:“我们祖先来自‘珠玑巷’。”继续追问会发现,他们也许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珠玑巷”的由来,却能深刻地回忆起儿时祖辈讲述过的“珠玑巷”的故事。

“珠玑巷”在无意中成为了一串神奇的秘钥,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头,无论方言变得多么不同,有一种公共的记忆潜藏在每一页泛黄的史书后面,不受岁月浸蚀。

走上黄河大堤,眼前的黄河水面开阔而平静,但在历史上它却时常泛滥,一次次黄河水患挟带着大量泥沙,淹没了一代又一代宫阙楼台。珠玑巷已经无处寻找,但在开封城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字。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的张东伟从事文化研究多年,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这个地方在哪里,它就在人们心里,一千多年都没变过,无论是在广东南雄的珠玑巷,还是开封的珠玑巷,这就是血脉联系,就是姓氏的意义。”

↓↓↓

玉林人中,不少姓氏大族是从福建一带迁徙而来


  “珠玑巷”之外,姓氏留下的公共记忆还有很多。


  玉林人中,不少姓氏大族是从福建一带迁徙而来。有趣的是,流经福建省泉州市西侧的河称为晋江,东侧的河称为洛阳江。清代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而在泉州的洛阳江上有一座洛阳桥,正是得名于洛阳城里已经难见原貌的那座古洛阳桥。


  今天,在很多玉林人的家族谱系上都有来自福建的记载,想必当年他们的祖先,正是洛阳江畔、洛阳桥头走过的身影吧。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占地广阔的华夏根亲文化园正门上写着“欲善其终,必固其始”。


  这座县城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它位于中原与华东的交融地带,坐拥“吴头楚尾”、“豫南杨北”的交通孔道之上,北有淮运,南有官道,是中原腹地唯一一处水陆交通俱佳之地,成为历史上中原人渡过淮河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江、福建的必经之处,也是历代中原人向闽、粤、赣等地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

信仰固始县根亲文化园内景


  固始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而台湾属闽南方言区,但是,两者却有非常惊人的相似,如“天亮”说成“天光”、“太阳”说成“日头”、“水开了”说成“水滚了”、“清晨”说成“早起”、“下雪”说成“落雪”等。有意思的是,玉林话里也将“下雨”说成“落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法割弃的文化血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追寻每一个姓氏的秘密,原本就是为了回到共同的、连接我们血脉的根。


  昨天,很多微友在后台留言,希望能寻找到自己姓氏的根。我们也会留意相关的信息,在适当时候进行采访。


  《您贵姓》大型姓氏文化报道下周继续刊发,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