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有时可压迫马尾神经,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是前倾状或手扶腰缓解。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患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肢体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肢体麻木感主要是由于压迫了神经而引起的症状。主要是椎间盘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麻木,麻木感觉区域按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肢体发凉腰椎间盘突出在发病以后,不少病人还会出现下肢发冷的情况,腰椎间盘突出之所以会引起下肢发冷,主要是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造成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后期由于椎体侧的后缘及关节突出,出现增生骨赘,容易发生腰椎管狭窄。当病情进展,椎管狭窄到接近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时,患者步行腰部拉直,使椎管容积减小,狭窄处硬膜囊内的压力逐渐升高,加之步行使椎管内静脉丛回流受阻,导致静脉淤血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刺激,从而出现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当患者弯腰下蹲时,血管容积又增加,症状又会随之缓解,当患者继续行走时,又会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症状又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就形成了间歇性跛行。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更多的是因为根性受损致其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失去肌力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马尾神经症状主要发生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患者,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肢体皮温降低因为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