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到1.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还会继续升高。
帕金森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的形成而导致的。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
帕金森病对整个基底节环路、小脑、脊髓等均有影响,会导致静止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便秘、抑郁、嗅觉减退、言语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往往在患者出现异常表现后,就需要积极就医,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帕金森病早期,通常使用药物治疗,比如左旋多巴等等。一段时间后药物疗效逐渐减弱,此时如患者符合手术标准,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核团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术。但核团毁损术副作用较大,且术中产生的损伤不可逆,因此现在基本弃用。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就是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将带有触点的电极置入脑深部特定核团,连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再把脉冲发生器放置于锁骨下方。术后通过程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患者震颤等运动症状,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手术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与是否明确诊断的相关性很大。如果是帕金森综合症,或者帕金森叠加、其他疾病引起的震颤、肌肉强直等运动症状,手术效果往往不好,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不佳。
另外,手术中需要精准定位。针对帕金森病,常用的刺激核团有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GPi)内侧部,前者应用居多。当然,具体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核团。比如STN,在药物减量、刺激器电量消耗、经济负担上比较好。这是由于此核团体积较小,所以可以更好地减少多巴胺用量、更为省电。而GPi体积较大,需要相对较大电量刺激,但对改善异动、药物调整灵活性,以及程控简单性上略胜一筹。其他核团比如中脑PPN核团,刺激后也可对帕金森病起到治疗作用。
但DBS术对部分患者的冻结步态效果有限,为了缓解这种症状,可以尝试应用脊髓电刺激,在腰、胸部放置电刺激器。根据目前研究来看,此治疗方法效果并非十分确切,具体仍然在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如患者伴有腰部等部位的异常疼痛,应用脊髓电刺激疗效相对较好。
#每日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