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入侵人体以后,与人体会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由于人体有自身的免疫反应,病毒的致病力、数量及外界环境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就被人给消灭掉了。
胃酸有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体液的溶菌作用,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排出体外,不会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没有特异性免疫产生。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袭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病理损害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是最常见的传染过程。
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可转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者的存在。
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毒素和机体变态反应的作用,导致机体出现病理、病理生理改变和免疫应答,并出现临床表现。显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可转为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存在于一个位置,在那里“定居”,然后生长繁殖,并且排出体外。虽然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会出现临床症状。由于携带病原者,也会向外界排出病毒,因此,是很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在一定部位,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平衡状态,病原体既不被消灭也不向外排出,不出现临床表现,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病原体则可乘机活跃增殖引起显性感染,可见于疟疾、结核、带状疱疹等。
以上5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以隐性感染比例最高,其次为病原携带者,显性感染比例最少,但临床上最易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