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3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应述辉)要么等死,要么一搏。28岁的小金选择“拼死”手术也要拉直脊梁上的“问号”。
因患极重度脊柱侧弯,小金的脊柱渐渐扭曲成度,整个躯干被压缩为一个“问号”型。
术前,小金扭曲的脊背。
这个问号也意味着,不知道会在哪一天与死神相遇。由于心、肺受压迫,小金近年来时常感受到气喘、胸闷、胸痛,缺氧感、无力感频繁发作,呼吸衰竭、心脏衰竭来袭。
年12月26日,京、汉专家团队联袂手术,小金“瞬间”长高13厘米,被桎梏二十多年的身体终于冲破了牢笼,小金迎来重生。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渡过!”少年求学时老师在课堂上的那句“鸡汤”,无意间滋养着一个少年,让他用生命来体会。
下一个渡口,他正在努力去圆自己的“医生梦”。
“搏命”前夜,他竟睡了个好觉
年12月25日,第二场大手术前夜,小金被“锁”在“铁笼子”里的第天,他竟然难得地睡了个好觉。
这将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手术,为了拥有一个未来,一个普通人的平常未来。小金决心一搏。
脊柱侧弯是继肥胖症、近视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8岁的小金正是一名极重度脊柱侧弯患者。他来自黄冈市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二十多年来命运在他的脊柱上拐了一个度的弯,打上了一个真真切切的问号。
术前,小金的前胸也严重凸起。
在接受手术前,小金的后背肉眼可见的严重扭曲,右肩胛鼓起“罗锅”形成典型的“剃刀背”,胸骨、肋骨严重凸起,左腰被拉扯着,身高止步于厘米。除了外形难看,近年来小金的心脏、肺部因为受压迫,气喘、胸闷、胸痛,缺氧感、无力感一阵阵发作。
极重度脊柱畸形将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有资料表明:大于度的脊柱畸形患者,容易在40岁左右出现呼吸衰竭,部分患者30岁之前就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只得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而小金的脊柱侧弯达度,医院检查报告显示:躯干塌陷、肺部重度通气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消化功能受限,必须尽快手术。
小金术前的脊柱三维CT。
脊柱畸形矫形术被称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脊柱结构复杂,前有大血管,后有脊髓神经,稍有不慎,患者要么发生意外,要么终身瘫痪,还有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12月26日清晨,戴着“铁笼子”的小金被送进手术室,接受“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这项手术在湖北省内少有开展,海涌教授作为首都医科医院骨科主任、我国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在医院设有“海涌名医工作室”。手术室内,海涌教授与医院骨一科主任宋建东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准备就绪。而此前的一个月内,两地反复视频沟通、预演,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小金的镇定对大家是极大的鼓舞。小金的背部被打开,脊柱经过5个多月“铁笼子”的拉伸已十分脆弱,既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延长,又要防止脊柱脆断,这场博弈成为手术中的最大难点。术中还要唤醒患者测试双下肢活动,防止瘫痪的发生。
约十个小时的鏖战,手术成功。脊柱由22颗螺钉和2根长棒永久性支撑,小金从厘米“长”到了厘米。
天“铁笼”生活,他苦练吹气球爬楼梯
从厘米“长”到厘米,小金历经了天。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极重度脊柱侧弯成功手术的案例渐有报道。年6月,小金通过互联网联系到医院骨科李停副主任医师,宋建东教授团队明确通过二场手术完成矫形。
年7月16日,第一场手术——头颅骨盆环牵引术。10颗螺丝被对称钉入小金颅骨,2组钢针插入盆骨,穿过封闭的骨盆环,再由四根筷子粗的金属支撑杆,扭曲的脊柱被牵引架固定、拉伸。这样的患者都自嘲为“天线宝宝”,其实头盆环更像一个铁笼子,而这个笼子是直接刺入人体的。
第一次手术后,宋建东教授送小金回家。
装上头盆环一周后即可出院,宋建东教授驱车送小金回家。
装上“头盆环”一个月后,小金的脊柱被渐渐拉伸。
麻醉过后是噬骨的疼痛,开始的一个月必须靠止痛药物维持。这一个月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有一次走路不小心头盆环被磕碰到,痛得钻心;如果不小心摔倒后果不堪设想。夜里只能仰卧在特制的海绵垫上,等极度困乏时才能合眼。
一个月之后,小金基本适应了“天线宝宝”的生活,遵医嘱适当活动锻炼。而最难受的是前三个月内每天的“紧螺丝”。
母亲患癌走得早,父亲在外打工时从高处摔下受过重伤,干不了体力活,留守在家照顾儿子。父亲每天负责为儿子“紧螺丝”,每次拉紧2-3毫米,小金感到被拉得生疼。
至第二次手术前的天的时间里,小金就生活在这样的桎梏里,脊柱被拉伸约13厘米。
海涌教授、宋建东教授团队为小金进行第二场手术。
年10月22日,宋建东教授驱车到红安迎接,小金只身入院为第二场手术作准备。
术前一段时间需要提高免疫力,并使心肺功能达标。医生要求多吃蛋白质,医院食堂和外卖之间切换,每天确保两个鸡蛋,必要的荤素搭配保证基本营养。
要提升肺功能,小金每天坚持完成两个任务:吹气球、爬楼梯。他买来个气球,一个接一个地吹,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爬楼梯从低层开始,直至连续爬到十五楼。而这些,都是他在头盆环的“锁定”下完成的。
追求健康的路上,为“中医梦”努力奔跑
小金说:“我一直很阳光,或许这与在爱中长大有关。”小金从小记得,父亲辛苦劳作,母亲勤俭持家,一家人很和睦。
早期脊柱侧弯不容易被发现。四五岁洗澡时,父母亲发现小金“背好像有点歪。”有一年,下乡义诊的专家边摸边说:“侧弯比较明显”。十二三岁时来武汉确诊脊柱侧弯戴上支具,糊好的石膏24小时裹紧躯干,后背总被磨破皮,大夏天里汗流浃背染得热辣辣地痛。保守治疗遏制不住脊柱的野蛮生长,但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和家庭境况,都无法使一家人下定决心手术。
回忆病痛的少年时期,小金却没有多少阴霾的记忆。父母宠爱,老师关照。有过调皮学生笑话他“驼子”,渐渐也就散了。从小学到初中,他也能和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打乒乓球、骑自行车,少年间的嬉笑打闹,也有他的身影。
即使孩子病弱,父母也希望他“好好读书有出息”。年,母亲填写志愿,小金考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读了自己喜欢的中医专业。
同一年,历经7次大手术的母亲离开了,小金陷入巨大的痛苦。“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渡过!”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直抵小金内心。
小金成为学校最早一批“自习人”。他和室友相约6时起床,先背1个小时的书,夏天天凉快去操场,冬天天没亮去教室,周末也不例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一遍遍啃,《中医方剂学》能背下多个方子,针灸先往自己身上扎。入学第二年,小金以优异成绩获得全校二等奖学金,还被评为全校“自强之星”。“积极、阳光、人缘好”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年毕业后,他应医院,学会操作针灸、理疗等中医技能。一年后应聘到红安县一所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参与65岁以上老人体检和建档服务,一年大部分时间下到村子里。老人做心电图,他小心搀扶,俯下身子为老人脱鞋袜,轻轻地贴上电极片,常常一站就是一天,他拖着病体硬是坚持了下来。
工作之余,他报考湖北中医药大学成人本科,年取得毕业证。“将来总会有车的”,他还考取了驾照。
手术成功了,小金瞬间“长”高13厘米。右为宋建东教授。
年1月18日,小金出院了。前胸后背都有支具维护,康复期内要格外小心,要避免过度劳累、用力引发的伤口感染甚至是“断钉断棒”。
当年母亲七次手术欠下的40万元债务还未还清,自己两次手术又向亲友借了十来万元,小金盼望早一点自食其力。他坐一会、站一会、休息一会,确保每天2小时复习功课,备战助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平安度过康复期,就能回归正常生活。”宋建东教授的话带来鼓舞。小金立志做一名中医师,照顾好自己和父亲的健康,回报关心他的人们。他也盼望用学到的技术和亲身体验为脊柱侧弯的康复作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