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存在问题,从胎教开始就存在很多不足,目前的胎教是盲目的,有一些就是让孕妇听一听音乐或者故事来刺激腹中胎儿,这也许会有点用,但是胎教的关键在于孕妇的情绪和言行,比如不能暴躁恶言,坐卧都要符合礼仪。贾谊非常看重胎教,他以太子教育为例,认为王室之家应当重视对太子实施胎教,在太子未出生以前要设置专门实施胎教的处所——“蒌室”,安排专人监护孕妇的饮食、视、听、言、动等,使其合乎礼的规定。孕妇自身亦须有胎教意识,与周妃后怀成王时一样,“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贾谊的胎教理论虽无甚新意,只是祖述“古制”,但他却是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现代胎教本应有更好的进展,但可惜的是被忽略了。幼儿阶段的教育其实应该从零岁开始,而不是幼儿园开始,零岁开始的教育一般就是亲子教育了,有一些机构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但是目前本土的亲子教育还是缺乏挖掘整理的,比如古代的三公教育就很有借鉴意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各负其责,“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导)之教训。”当成王还是婴幼儿时,就已由“三公”实施德、智、体三方面的早期教育。除“三公”是保傅官的副职,他们常与太子同居处,共出入,起着监护人的作用。这种专业化且分工明确的教育是现代婴幼儿教育所缺失的,尤其是德育的缺失非常严重,立德树人,不立德又如何树人?蒙以养正,童蒙阶段的正固教育乃植根教育,自幼闻正言、见正事、行正道,同时逐去邪人,不使耳闻目睹恶言、恶行、恶事。贾谊认为:“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楚之不能不楚言也。反思现在的婴幼儿,有不少是娇生惯养的,缺乏历练。另外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也即应试的提前,过早地伤害了花骨朵,这是危险的。小学阶段的教育,相对于初中阶段,还相对宽松些,但是应试的趋向已经很明显了。小学教育的最大问题还是缺乏精神的培养,比如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团结协作,道德人格,力行的意志等,并没有真正落实,老师和家长真正担心的是学生如何尽早适应初中的应试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初中高中的教育基本都是应试教育了,谁不抓应试,谁就被淘汰,老师和家长的认知高度统一。教育的理想和情怀都先放一放,成绩上不来,其他都不顶用!这六年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被淘汰的过程,按理说,这种选拔式淘汰教育似乎也没什么错,但是选拔的方式还是有点单一了,笔试题面对题库式刷题,最终的考核结果可不可靠?单纯的笔试对于学术志趣和意志力培养有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这个问题必须反思,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要进行横向的比较,单就诺贝尔奖而言,我们的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反思,尤其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似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但是学生的应试思维已经形成了,扭转这种惯性思维还是有一定难度,其实,一直到博士教育的选拔都还是应试的,特别是英语成了专业深造的拦路虎。大学教育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尤其棘手的还是其学术志趣的问题!教师边缘化,学术工具化,教育职教化,选拔应试化以及官本位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的纯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情怀和科学精神。需要行动起来,认清形势,尽快实现转变。张轶西
谢谢您对国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