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大概指孕妇为了促进胎儿健康发育成长,在孕期对个人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采取的保健措施。
狭义的胎教则是颇有争议的话题,主要指孕妇通过听音乐、抚触、对话、拍打、光照、腹部视听刺激、将耳机放在孕妇腹部播放乐曲、腹部运动、情绪刺激等与胎儿互动的一系列做法,所以也叫直接胎教法。
据称其依据是,胎儿从第5周开始即有较复杂的生理反射反应;10周时已形成感觉、触觉功能;17周左右开始对声音有反应;30周时有听觉、味觉、嗅觉功能,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外界的声音等。
于是有观点提出,对这个阶段的胎儿进行教育,是重要的时刻,并称这种胎教“可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可以生出天才宝宝,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错过胎教的时机将成为毕生的遗憾”云云,这些说法是无稽之谈和不靠谱得很,因为这类物理性刺激等同于对胎儿的“噪音干扰”。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指出,噪音污染是对人健康最紧迫的威胁之一,仅次于空气污染,而且会带来相关健康问题。
胎儿生长发育的好坏,是由诸多复杂因素协同作用而决定的,并非是这些狭义的刺激所能左右的,不当的物理刺激或许会适得其反。
胎内环境是供胎儿迅速发育的场所,胎儿的使命就是安睡于母胎里,静候出生后接受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宫内胎儿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超声扫描发现,胎儿在宫内几乎是处于睡眠状态,压根没有自主的认知能力,因此也无法接受什么胎儿教育的,一些刺激引发的胎儿反应,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而不能说明其他任何意义,更不是促使胎儿“早慧”的反映。
我们知道,大脑的发育需要耗掉大量的营养和能量,所以胎儿宫内安睡的目的在于,使大脑这个重要器官快速增量发展,只有在安宁状态下,脑和神经系统才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从新生儿和婴儿身上观察到,他们除了吃喝拉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呼呼大睡,意在通过睡眠来促进生理的发育。
因此,母孕期的各类物理刺激恐怕会干扰和扰乱到胎儿正常脑发育和感知觉的功能,可以说,狭义的胎教都是在人为地干扰着胎儿在母体内正常的生活与发育,过度物理刺激有可能导致胎儿脑神经回路的异常发育,这方面已有研究所证实。
专家介绍
崔潇华
主任医师,产二科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0多年,曾先后在北医三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学术专长:复发性流产诊治、围产医学和保健、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高危妊娠及多胎妊娠的管理,对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及疑难危重症的抢救(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子痫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提倡自然分娩,顺产率高,擅长无痛分娩,胎位不正的旋转,难产的识别和胎吸、产钳助产等。完成科研4项,论著5部,发表国家及核心期刊20余篇出诊时间:每周二、四、六(二楼门诊)每周一、三、五(八楼产二科病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