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画家李唐曾经画过一幅画:一对兄弟面对面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哥哥双手抱着膝盖,显得坚定沉着;弟弟则上身往前倾,两人面容清瘦、神色庄重。孔老夫子赞叹他们“求仁得仁”!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们列在传记首篇。他们是谁?他们的故事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兄弟二人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和叔齐很小就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明白掌管天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敬重尧、舜、禹的才德,更欣赏他们的勇气和胸怀。按照当时的传统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日后继承王位,但国君在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叔齐为了让父王临终能安心,满口答应了。孤竹国的国君去世之后,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叔齐应该成为继承人,登基担当国君。然而叔齐坚决不答应,觉得由自己来继承王位与祖制不符,同时也觉得大哥伯夷比自己的德才要高,所以提出要把王位让给伯夷,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再三提出让伯夷担任国君。伯夷听了,严肃地对弟弟叔齐说:“父王让你担任国君,难道你想违抗父命吗?”叔齐说:“我当然不想违命,也不会逃避职责,只是觉得兄长您当国君,才能让先王和列祖列宗更放心。”叔齐一再地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很是为难,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逃离孤竹国。这天入夜时分,伯夷悄悄地离开了孤竹国。他登高回望孤竹城郭,心想:“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想到这里,伯夷长舒了一口气,消失在了夜幕中。伯夷这么一走,叔齐更加内疚不安,觉得是自己逼走了大哥伯夷。思量再三,叔齐决定以寻找大哥伯夷为名,放弃国君的位子,也连夜地离开了孤竹国。两人都走了之后,国君的位子又不能空着,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在其他兄弟中另选了一位当国君。叔齐离开孤竹国后,在外面风餐露宿,多方打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大哥伯夷,兄弟重逢,相拥而泣。时值商朝末期,因为商纣的昏庸,民不聊生,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后来兄弟俩觉得不能再这么四处漂泊了,应该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听一老翁推荐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那里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善待老人,是个安身养老的好地方。伯夷、叔齐很高兴,当即决定去投奔。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周地时,周文王早己逝世,正遇上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知道这件事后,堵在大路上,看到武王的大队人马,他们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这能说是孝吗?身为商纣的大臣,而兴兵弑君,这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想杀掉他们。正在这个时候,姜太公赶到了,说:“他们是两个仁义的人啊,千万不要伤害他们。”姜太公亲自搀扶他们起身,派人把他们送走了。几年之后,周武王平定了天下,推翻了商纣王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于是决定隐居首阳山,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线,伯夷和叔齐还决定,今后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采山上的薇菜来充饥。秋风四起,薇菜越来越少,兄弟二人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为了纪念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就在首阳山顶上修建了夷齐祠。据文献记载,最早赞叹夷齐兄弟的人是孔子。之后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等,对伯夷、叔齐也都有著述。历代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的也不计其数。见于文字记载的,咏颂夷齐的诗多达上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采薇图》卷,宋,李唐作。这幅图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伯夷、叔齐为什么会博得如此众多的溢美之词?归结起来,就只一个字:“仁”!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做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是“孝”;兄弟让国,这是“悌”,“孝悌”乃“仁”之根本。叩马而谏,耻食而死,是从爱亲出发推展到秉持正义,友爱每一个人。正如孔老夫子赞叹他们兄弟二人的那样:求仁得仁!听故事I长善根I立大志I做好人往期回顾↓上下滑动翻看一个9岁孩童为什么能得到天下人的称颂?
周朝为何能享国八百年,他给出了答案
了不起,他把孝亲扩大到仁爱天下人
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孝行,竟让匪军改邪归正
藏在芦衣里的孝行
哥哥得了传染病,他选择这样做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遗子万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坛宗师为您演绎孝道
能这样侍奉婆婆的媳妇,天下少有
怎一个“诚”字了得
只要你愿意回头,哥哥会一直在原地等你
兄弟和睦,也是一种孝
汉明帝为何如此礼遇这对兄弟
母亲的教养,是一个家族最好的风水
如何爱国他给出了答案
他对国家的忠烈丹心明彻千古
从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家庭出现隔阂,该怎么做?
一棵老树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谊
失去这样的忠臣谁能不心痛
人的福气有多大,取决于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竹马儿童与贤能太守的信义约定
从古至今,谦和有礼,始终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诚信施仁惠,宽和众人钦
婆媳相处之道,陈妇一诺胜千金!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却不知道这背后传奇的故事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国胎教第一人
孟母三迁,以仁为邻,择善而从的智慧!
一个永远都不说谎话的人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世人只知他闻鸡起舞,却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传奇!
他,没留钱给后代,只留了一个“义”字!
他,以一人之力捍卫了一座城
一串珠子的传奇故事
为何颜真卿的书法千年无人超越?秘密终于被发现!
除了出众的军事才能之外,他还给了我们什么?
他,因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佳话
无论生活抛来什么都有转化的机会
位卑不忘国忠臣不畏死
「和圣」柳下惠——信德救国
敬畏的力量!
古人整肃衣冠而今过时了吗?
有一种幸福叫不离不弃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别样的耻心
爱,让生命无限延伸
历经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个字
三枚橘子和一块石头诉说人伦的光泽
特别推荐:
今日危机在哪里?国有疑难可问谁?上下交征利,天下危矣危机根源在哪里?消费的人们物欲横流到了认祖归宗之时人一定要服从自然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仅剩中国
今天教育哪里出现问题
物质由什么构成
此生如何与人相处
现在学校是学店,从前是道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如何竞争
只有中国的孔孟之道才是救世之道
天时地理人和政治
媒体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在媒体中新生或毁灭?
如何克服人性的扭曲变形?
远离灾祸之法
今天世界上人心极不清净
拯救人类前先拯救自己
小动物都有灵性,都可以沟通
宗教是可以团结在一起的
人包括各种动物为什么是活的
疾病及命运的由来
谁来拯救21世纪的人类
一方净土——汤池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