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唱歌跑调,所以我对音乐一直没啥兴趣,包括有人说送我两张音乐厅的歌剧门票,在对方告诉我门票很贵的时候,我也毫不犹豫拒绝了,因为担心会不小心睡着,怪丢脸的……
因为唱歌跑调,遇到团建或聚会我基本上是永远不肯张口的那个,因为我知道我一亮嗓,大家不得不努力憋住笑意,我这么善良的人,不忍心大家憋得太痛苦哇。老秦偶尔也打趣我,一张嘴就跑调,一跑还挺远,至少能跑到河北去……
现在讲究优生优育,为了让娃不继承我的缺点,怀孕的时候我每天都放胎教音乐,什么舞曲、圆舞曲、进行曲之类的循环播放很多,娃听没听我不清楚,反正我听了好多。
遗憾的是,我发现,有的娃特别会继承父母的优点,而有的娃特别会继承父母的缺点,又又显然是后者。
又又和我不一样在于,我知道自己唱歌跑调,而他完全不自知,动不动就要给我们唱点啥,词儿都对,但基本不在调上。
我有时挺发愁,问老秦咋整啊,老秦说,这首先得改变你的基因。
我送了他个白眼儿,我太了解乐感差的苦恼了,记得以前上竖笛课,我呜哩哇拉自以为吹得非常流畅,老师却冷冷地说:看把你陶醉的,谁能听出来你吹的是啥曲子啊?
一个学音乐的朋友知道我的苦恼后告诉我,乐感其实是可以培养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喝歌跑调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通过专业的学习和系统的训练,孩子的乐感会越来越好。
我一听专业和系统,莫名就觉得,这应当很枯燥。
她却说,音乐学习应该是让孩子自然地接受音乐,有效的引导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建立基础的节奏感、乐感和音乐审美能力。
学音乐一定是快乐,但同时也是有所收获的。收获应该不仅仅是能演唱一首歌、弹奏一首曲子,而是建立起音乐的底层逻辑——乐理、视唱练耳的基础,培养对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够分辨音乐的美。
后来朋友还给我推荐了一个学唱歌的APP。说实话,我抱的期望不是很高,孩子对啥有兴趣对啥没兴趣,作为我亲妈,我自以为是很了解他的。
出乎意料的是,我没啥指望的音乐试听课,他的表现很让我惊喜。
那天老师教的是布谷鸟。
小又一直跟着老师唱和做动作,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又用的平板竟然还会“变化”,他们竟然把平板变成了可以写可以画的甚至可以弹的一个“硬件”。
比方有一段是让用手指书写音符,平板上出现了五线谱,孩子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描摹。
还有一个环节,平板上出现了一个钟琴,孩子用手指按压,可以弹出不同的音符。
我第一次带孩子体验音乐课,感觉十分新鲜,也觉得很有趣。我还寻思,我小时要是这么学唱歌,肯定不至于成为跑调大王。唉,没赶上好时候啊。
朋友事后告诉我,学音乐本身就应当是很有趣的,在古典音乐很发达的德国,音乐课是从游戏开始的。
他们会用一些看似简单的音乐游戏,比如:拍手、拍腿、信号音游戏、声音模仿、身体打击乐等,充分的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乐感。
同时运用一些小型打击乐器比如沙锤、手鼓,以及音条乐器比如钟琴,来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音高概念和音乐创造力。
这就是所谓的奥尔夫教学法。它的创始人是卡尔·奥尔夫,是一位作曲家,创作了不少我们熟知的作品,比如《布兰诗歌》。奥尔夫关心起儿童音乐教育的契机,正是为了打破传统儿童音乐教育那种枯燥、反复、毫无趣味的学习模式。
除了唱唱跳跳、音乐游戏,奥尔夫教学法也将乐理知识自然生动的融入在课程的互动中。
比方,奥尔夫教孩子们认识五线谱,是通过与五线谱对应的五个手指的手指游戏,来认识五线谱的构成。
我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一到音乐课,老师要么“请假”,要么“有事”,家里也没人刻意培养过我的音乐学习,所以每逢到了关键时候,总是“开不了口”。所以我很痛快地给小又报了课。
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歌唱课程——vipSing。
首先系介绍一下,vipSing是针对3-12岁孩子研发的线上声乐课程,结合世界领先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以及大量为中国儿童创作的原创歌曲,让孩子提升歌唱能力,也提升基础音乐素养。
无论你的孩子是从没上过音乐课、还是已经在学一门乐器,vipSing的声乐课程都可以给孩子崭新的音乐课体验,增强孩子还未发掘的音乐能力!
先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