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示以贤人君子,使之知所以好德;示以礼法度数,使之知所以制心;扬之以声音之和,则若琴瑟钟鼓者,欲其厌足于耳;作之以刚毅之气,则若犀象军旅者,欲其感动于目;观圭璧珠玉则取,夫阴阳之至精;诵诗书箴诫则取,夫言语之至正;以至调心神、和情性、戒喜怒、节嗜欲,是皆因物随感,有益于得者也。
若乃人有残废、物有丑恶、鸟兽之有毒怪者,则欲其勿见。若形有不全、割有不正、味有异常者,则欲其勿食。是又防闲忌慎,无所不用其至。
夫其在母也如此,则居然而生明智,面忠浓端庄而好德,美好而寿考,无足怪矣!是谓外象而内感也。昔大任之妊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而世传胎教者以此。《圣惠》论曰∶至精才遇,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胎内,随母听闻,所以圣贤传乎胎教。
凡妊娠之后,才及月余,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乐,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玩弄珠玉,按习丝篁。耳不入其非言,目不观于恶事,如此则男女福寿,敦浓忠孝自全。若亏此仪,则男女或多野狼戾及寿不长。斯乃圣人胎教之道。为人父母,可不行乎。
泥制陶瓷,金属熔锻,全赖陶冶之功。人母孕子,也应当有意识地胎教培育,通过“外象而内感”,达到“不期然而然”,于潜移默化中塑造圣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