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妮儿歌故事
—
每天十分钟,育儿更轻松!
打工人,养娃人,佛系打工养娃人;
虎妈怒,狼爸打,成龙成凤靠鸡娃。
养娃嘛,没有那个养娃人不焦虑,上有老下有小的,要担扰的事很多,其中让家长们很重视的,当然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有些养娃人不讲武德,从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较劲了,让自己淹没在胎教、育儿指南等信息中,更别说孩子出生后的早教,以及再大一点的兴趣班。
但是有的主张母慈子爱式的快乐教育,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他们觉得,孩子从周一到周五已经很辛苦了,周六和周天就应该尽情地休息和玩耍,而不是奔波在各种培训课的路上。
专家打架:严格VS一般化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大师,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VS行为遗传学家桑德拉·斯卡尔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斯卡尔认为父母没有权利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塑造孩子,她主张父母只需要提供一个“人们所期望的平均水平”的环境,就能促进孩子的健康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履行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作为行为遗传学家,斯卡尔更看重基因对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相比起“父母带孩子去看球赛”对孩子的影响,不如对遗传物质的依赖。
所以,父母只需要一般化的环境,将他们体内的基因的潜能激发出来,孩子自己就能对所处的环境做出反应,然后成为应该成为的人。
这种佛系的育儿理念,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许多的后世评论者支持约翰·华生的观点,他们主张父母要对孩子严格。
这种主张的背后逻辑,除了他们觉得父母有权利塑造孩子的未来之外,他们还认为,父母是可以影响孩子所处的环境,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或者阻止孩子对这个社会的适应,这是做父母应尽的责任。
而且,研究表明,那种“高要求-高应答”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比起那些投入较少育儿精力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有更突出的能力,对这个社会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其实,关于教养方式这个主题,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界,都有很多的争论,而且,这样的争论是很难得出一个单一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方式,用力过猛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过松过紧,都是对孩子的伤害《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教育孩子也如同文武之道,要懂得张弛有道。
环境太“一般化”,孩子的社会竞争力会变小,父母也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快乐教育”在育儿界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有点类似“一般化”,主张在孩子该玩泥巴的年龄,就没有必要哭着吼着孩子去弹钢琴。
被“快乐教育”长大的孩子确实逃过了当时要吃的苦,但是,未来的我们终将为这个行为买单。
放眼现在的职场,哪个人的身上不是有那么一两个特长: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随时都可以来一场说开始就开始的秀。但是,这些“秀”的资本,是小时候一遍又一遍,牺牲了玩泥巴的时间所换来的。
世界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妻子,吉娜,哭着对曾经10岁的自己说,一定要坚持每天练琴,只有这样做,未来的她,才有幸运遇到生命中的最爱,才有资格站在爱人的身边,才有能力陪着爱人一起面对风雨。
如果,当时的小吉娜因为厌烦每天练琴而放弃这个技能,那么,远离钢琴界的她,如何才能牵手那个站在王者之巅的人。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这一块,父母不能偷懒,现在偷的所有的懒,在未来都会遭到报应。
尽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扯皮肯定不是一件让人很舒服的事情,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抵触而崩溃。但是,如果真的因此放弃的话,那么,我们放弃的,有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人生。
所以,父母只给孩子提供“一般化”的环境,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生存竞争日趋严重的时代。
以色列是一个拥有多万人口的国家,这个人口数字只占中国北京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迄今为止,这个国家已经有10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在《你好,未来人类》这个纪录片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告诉主持人,这里的孩子从两岁半就开始接受“steam课程”,也就是集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等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也就是说,以色列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当做诺贝尔奖得主来培养。
两岁半的年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还没有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以色列国家的小孩已经开始学习数理化了,接触天文和地理了。
如果只是提供一般化的环境,这些知识至少要等到初中才会接触,而这之间的时间差距,有整整的10年那么多。
现在国内有很多父母,都在孩子的学校学习之外,安排了其它的课程,除了有跟风的嫌疑,还有父母对未来的焦虑和危机。
80后90后的父母,亲眼见证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一些人工岗位的事实,作为父母,我们的心是焦虑的,不知道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学习资源,才能不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被AI打败。
于是,迷茫无措的父母就将孩子送去一个一个的培训机构,希望在那里,孩子能够获得未来生存优势。
但是,任何极端的想法,都是在孵化冲动的魔鬼,其结果就是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有些甚至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
药家鑫说,他小时候每天都要练琴,练琴和作业之间必须首选练琴。稍有出错的地方,就会招来妈妈的抽打。后来药家鑫的学业成绩跟不上,于是,父亲就放弃上岗,在家教授辅导药家鑫的功课。如果药家鑫的成绩还是没上去,那么他就会被父亲关到地下室。
委屈、愤怒、恐惧、担忧、慌乱、无助等负面情绪,将药家鑫困得透不过气,心理方面多少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当药家鑫发现自己撞人之后,害怕受害者就赔偿问题而纠缠不休,所以,才直接将受害者伤害。
仔细想想,药家鑫或许害怕的不是要赔偿受害者,而是害怕被父母否定打骂。或许有人说,自己的父母有什么好害怕的,太过于胆小了。
所以,当父母滥用“塑造孩子”这个权利的时候,孩子已经失去了自我,物极必反,父母想要孩子在这个社会顺利地适应下来的愿望也就落空了。
一张一弛,才是育儿王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口号,让多少父母倾其所有都要为自家孩子打造“黄金起跑线”。有人说要从小学开始打好基础,所以学区房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
有人说3到6岁的教育也很重要,千万不能忽视,所以,幼儿园的学费一个比一个贵。
现在更主流的观点是,3岁之前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因为专家说过,这段时间的孩子是无差别吸收,教什么,学什么,所以,早教开始风靡。
更甚的说法是,宝宝孩子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竞争已经开始,所以,关于胎教的机构,也在流行中。
纪录片《起跑线》中,有个叫汤笑嫣的小女孩,才上小学二年级,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已经超过20万了。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安排的任务之外,这个小姑娘周六和周天也在继续上课。
女孩爸爸问小姑娘是不是每节课都很喜欢,小姑娘摇头否定,爸爸疑惑她为什么不提出来,小姑娘说,即使提出来也会遭到反对的,因为妈妈不同意。
妈妈有危机意识,想让孩子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社会技能,但是,一股脑儿地将这些培训安排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把自己当做了意识的主体,孩子成为了执行的傀儡。
一个人不可能学完所有的技能,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用力。只是,有时候,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最爱,人也会有疲惫的想放弃的时刻,而这时,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凸显了出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只要这条路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只要孩子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学习过程很痛苦,孩子的心里也不会压抑扭曲,因为这种痛苦,与父母逼着他们做的痛苦是不一样的,自己选的路,爬也要爬到终点,这是每个人自尊的闪光点。
既是严父,也是慈母,父母的存在是孩子的加分项“一般化”的环境已经不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社会竞争力,当父母的,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不是说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但是一定要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刺激,让孩子在未来有选择的如果过日子的资本。
但切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没有权利把孩子当做自己梦想的继承者,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想法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利让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当孩子奔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我们做一个慈母,用宽容、理解和鼓励来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
当孩子迷茫、怯弱和退缩的时候,我们扮演了严父的角色,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跨过成功路上一个个的绊脚石。
收起焦虑,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END精彩推荐教育内卷化,焦虑的家长们,如何化解?被“隐性失陪”的宝宝们,会在将来失去什么?元多乐美地两天一夜滑雪套餐,仅份!贝妮儿歌故事:每日推送精选儿歌及睡前故事,陪小朋友度过快乐充实的童年。
贝妮儿童工作室:由贝妮妈妈发起,联合多位优秀育儿师、幼教师坐镇,每天更新精选儿歌及睡前故事,分享育儿经,创立至今,吸引了近万名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