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周文王ldquo教一而识百rdqu
TUhjnbcbe - 2021/2/4 17:36:00
山东白癜风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胎教在近现代社会里已经非常流行了,孕妇的状态和心情能够影响婴儿的心智健康已经是一个共识。欢悦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从而使得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先天素质就越好。有研究表明: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输入,很多人误以为“胎教”是舶来品,其实早在我国西周时期,胎教就被作为“母德”之行而备受推崇了。来看看古人如何“胎教”。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其实,古人普遍概念里的胎教概念更多其实是“如何安胎”。也就是说:周后妃怀孕的时候行走不能踮脚尖,坐下的时候最好不要歪歪斜斜的,自己独处时也不傲慢发火,不轻易动怒动气,这就是女子基怀胎要做到的一些基础原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古代有专门的书籍记载天资聪颖的著名帝王曾受过良好胎教,在这里记载的“胎教”更接近我们目前流行的方式。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学习能力强悍进步飞快,被人们认为是良好的胎教的结果。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淫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有关行为的胎教。一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有关于胎教的论述,以后如《千金要方》、《颅囟经》等不少著作都有记载着孕妇孕期的保健和养胎、护胎的知识,建立了“外象内感”“因感而变”的独特中医理论。而在当下的子女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夜里爱闹,人没多大却总是让父母头疼,虽然不会讲话但是会用大声啼哭到达“胁迫父母”的目的,婴儿哄来哄去总也哄不好,父母难以好好休养生息。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如果受过良好胎教的宝宝,则心理行为会大概率更健康。这些宝宝一般情绪比较稳定,总是乐呵呵的,非常活泼可爱,夜里也很少哭闹。爸爸妈妈会觉得宝宝好带,与整天笑呵呵的宝宝在一起,家人也会发现有无限乐趣。至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在懵懂初识世界之事,幼儿教育也要趁早。《颜氏家训》中这样写到——夫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的圣王,也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还得把这些写到玉版上,藏进金柜里。(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周文王母亲怀胎之仪)。到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担任"师"和"保"的人,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学习。普通老百姓家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诲,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看了以上这些,还会怀疑“胎教”的作用吗?古人家训表明“教育要趁早”。虽然并不能因此确定可培养出一个小天才,但终归更容易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懂事之才,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古训可不是白说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文王ldquo教一而识百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