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千年中华,没有儿童节,尽是ldquo
TUhjnbcbe - 2021/3/9 0:16:00

作者大声疾言:

我内心深处涌起深深的悲哀,我们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孩子!

大多数孩子过完最后一个儿童节,就已经熟谙世故了。

三千年古国文明,没有儿童节,竟是“儿童劫”。

救救孩子!

梁卫星

我们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孩子!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这几天晚上从学校回家,沿路的超市广场和市政广场上,都有不同的幼儿园和小学在举行六一儿童文艺汇演。舞台上,涂脂抹粉不像孩子的孩子卖力而专注;舞台下,孩子们在老师们的监督下不安分地坐着,左顾右盼,闹哄哄。在孩子们的外围,自然是家长。他们观看着,嬉笑着,炫耀着,攀比着。一路走过去,近十里路,三个超市,一个市政广场,四处均有文艺汇演。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与监督下,以一种绝对雷同的方式过着他们的节日。热闹是看得见的,快乐与童趣却未必。每年如此,每个学校和幼儿园也是如此。仿佛春节,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有一台恶俗的晚会在等着你,强行陪你过春节,除了给你庸俗的表演,还顺带着给你教化与感动,除非你不打开电视。事实上,六一儿童节的几乎所有文艺汇演,绝对是袖珍版的春节文艺汇演。明天,我也将陪同我的女儿过这样一个晚上,我已经陪同我的女儿过了至少五个这样的节日了。我已经熟悉了这些孩子们表演的文艺节目,如同我熟悉春节晚会的节目。

一个大型团体舞蹈或者一个大型团体合唱,那是全校每个班都有学生参加表演的,只要你的孩子愿意!几个相声段子,几首歌曲独唱,几个独舞或小型群舞,几支乐器独奏,几个小品表演——除了表演者是一群类成人的孩子,你看不出这些节目和春节晚会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细心的家长甚至能发现,那些单独表演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熟面孔,一如我们在春节晚会的舞台上永远也只能看到那几张翻来覆去的面孔。而我的女儿总会告诉我,这些有份做主角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长字号或总字号的。至于节目,除了几支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我实在看不出其他的节目与儿童有什么关系。更绝的是,与春节晚会总是穿插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贺电一样,孩子们的节目中间也会穿插学校对赞助家长和单位的感谢;偶尔,会有财大气粗的家长上台发表讲话,那份志得意满,实不亚于在“感动中国”上榜。

每年,我的女儿在表演完了她的群舞之后,就急着拉我回家。去年,我终于问她为什么不看下去。她说,有什么看头,年年都是这几个人这几个节目,背都会背了。我又问她为什么每年总是要报名参加一个集体表演。女儿自得地说,爸爸你真笨,这个节目是最开头的,演完就可以回家了,没有节目的同学是不能回家的,只能在下面坐到结束。我恍然大悟的同时内心深处涌起深深的悲哀:我们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孩子!

是的,我们的孩子没有童年!

大多数孩子过完最后一个儿童节,就已经熟谙世故了

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童心童真童趣童乐从来都深藏于大自然之中。然而,我们现在到哪里去寻找大自然呢?举目四顾,我们的大自然如今已经只是一个巨大的工地了:无处不在圈划开发工业区,无时不在圈划建筑别墅豪宅,无人不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93年开始,短短几年时间,草原变成了沙漠,森林变成了荒地,山坡变成了秃岭,河流变成了脏水沟……人烟聚集之地,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绿树成荫,没有了蝶舞蜓飞,没有了蝉鸣虫唱,没有了燕鸽巢屋……

多少年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被无知无觉地剥夺了追蝶捕蝇的有趣经历,他们无知于“飞鸟相与还”的温馨,无明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活力。“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天真华美已成广陵绝响;“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纯净朴素已是前尘旧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橫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是如此浪漫清脱,“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來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如此明媚盎然,然而,这些早已只是故纸里的传奇,中老年记忆里的隔世嗟叹。当发育童心的土壤盐碱板结,当洗浴童真的空气浓稠酸腐,当滋养童趣的河流黑臭枯槁,当陶冶童趣的生灵绝灭远隐,我们的孩子便已没有了存在意义上的童年。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童年里,与他们相伴的只有电视。电视里,自然不只有卡通动画,更多的是成人世界的暴力、滥情、阴谋、恶俗、愚弄……更可怕的是,这电视里的成人世界也是孩子身边的成人世界。所以,往往大多数孩子过完最后一个儿童节,就已经熟谙世故了,再过二年,他们就可能自私偏执,可能老成持重,可能暴虐狡黠,可能沉稳抑郁,唯独没有天真纯朴。

童年是人的生物学年龄起始阶段,更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奠基阶段,一个人有无健康明朗的主体人格,关健取决于其童年。正常健康的童年,是童心自由、童真醇厚、童趣丰富,童乐怡然的童年。这样的童年,孩子们与大自然相依相伴,以大自然为师为友,最深刻地体味到生命、自由、爱、尊严、温暖、和谐、游戏、交流,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深刻的体味与感受将深深地扎根于人的生命基座,随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展开,矗立起健全恢弘的主体人格。然而,大自然消失了,童心童真童趣童乐没有了赖以生存的雨露光照,这美好的童年命运,这命运之上的人格大厦,成为了一声难以言传的悲哀叹息。

三千年“儿童劫”

童年也是属于童话与寓言的。童话与寓言是人类最初的阅读,他们来自大自然,却带着人类精神的印鉴,是人化的大自然,也是大自然的人化。伟大的童话与寓言千古流传,哺育着一代代纯正洁白的儿童。童话里有大自然的异彩纷呈与奇趣横生,更有人类想象力的自由奔放与创造力的惊彩绝艳。寓言里有大自然的生命情怀与伦理奇迹,更有人类存在的道德关怀与实践追求。童年寓言里更有对孩子兴趣热情的深刻体察与深情俯就。如果说大自然本身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熏陶,那么童话寓言给予孩子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引导与抚摸,平易温馨的尊重信赖。正是这生命中最初的阅读,孩子学会了尊严、勇气、责任、忠诚、诚实、友谊、毅力、恒心、反哺、创造、丰富、多元、宽容、趣味、想象……如果说大自然是孩子生命成长赖以立足的宽厚大地,那么,童话与寓言则是孩子人格建构的雄浑基石。

孩子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伟大的童话与寓言。

然而,放眼三千年古国文明,我们的民族竟然是一个没有伟大童话与寓言的民族。除了少许关于童趣的诗词零星地躺在故纸堆里作为成人作者淡泊情怀与生命情趣的陪衬,就是一些成人寓言无奈地横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教化着这个民族忍辱偷生的生存智慧。与大自然濒于死亡所致的儿童劫难相比,童话与寓言,尤其是童话的缺失,竟然造就的是三千年的儿童劫!看一看三千年的漫长岁月,华夏民族最初的阅读只能让人仰天长叹!

三千年太远,先民的歌唱缈不可闻,至诸子百家的轴心时代,我们民族的文化源头,没有童话,甚至没有悲剧和喜剧。寓言散落在高深莫测的诸子哲学的字里行间,只为阐明成人的生存策略,没有丝毫对儿童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千年中华,没有儿童节,尽是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