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园的孩子在对环境和小朋友不熟悉的时候,往往选择站在一个地方用眼睛看,有经验的老师就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环境,了解其他小朋友的作息规律,了解园所里到底是做什么的地方,并且观察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以及小朋友和周围环境是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观察,小朋友就开始主动去与环境互动了。
孩子观察到的一切都将通过吸收性心智来完成,并构建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基本认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总会说这孩子说话做事像个小大人一样,有的会扮演妈妈的角色、有的会扮演医生的角色、有的会扮演宝宝的角色,有老师会说这就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的表现啊。这些无不体现出孩子的吸收性心智的强大及其重要性。
吸收性心智的两个阶段·0-3岁:无意识地学习每一件事情——创造阶段
·3-6岁:逐步有意识地学习知识——发展阶段
这两个阶段我常用电脑在安装操作系统的过程来比喻说明,人体好比电脑的各部分硬件,出生时已经具备了一个完备的身体,通过五官我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发出声音,就好比电脑没有安装操作系统一样,这时电脑是无法使用的,我们必须先安装操作系统,然后再安装我们需要的不同的各种软件,这样电脑才能够真正地运行起来。
孩子在0-3岁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正如电脑安装操作系统的过程一样。到了孩子3-6岁有意识地吸收学习的发展阶段时,好比电脑在安装不同的软件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开始慢慢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些阶段,孩子们形成构建自己的大脑器官。孩子通过自己与环境的独特经历和互动,构建自己,不同于“白纸一张”,是孩子创意性理解的形成阶段,充满能量、潜能和独特性的过程。
吸收性心智的重要意义让孩子轻松地学习知识,使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0-3岁是无意识的心智状态下,不能选择性地吸收对象。
3-6岁是有意识的心智状态下,有选择性地吸收对象。
成人利用大脑获得知识,而儿童直接吸收到大脑里和意识中。
蒙特梭利博士坚信,教育的目的是辅助生命,让生命更好地独立成长,成为一个正常化的人。
正常化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层面的健康。
正常化发展的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蒙特梭利教育如何培养正常化的孩子。
01何谓正常化儿童?
正常化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看下面这张图:
图中央粗而垂直的线条称为“中央线”,这条线表示儿童开始对某些事物特别专注。
一旦儿童开始集中精神,中央线右边的缺陷就会全部消失,只剩下左边的特质,像专注地工作、守纪律,以及对人友善等。
其实,“正常化”就是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的不良行为。
使孩子那些隐藏的良好特性显现出来,从而使儿童本来的天性能够发挥的过程。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运用工作,使儿童通过“自发的集中工作”,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儿童若要获得正常发展,他就必须要专注于工作。
为了让儿童正常发展,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需要的工具,以满足他的内心和兴趣需要,唤起他在工作上的注意力。
整洁温馨、富于吸引力的有准备的蒙氏教育环境,无意是献给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
023岁看大7岁看老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正常化”儿童拥有旺盛的自发性活动力。
儿童出生的最初几年,正是人类最不知疲倦学习的最佳年龄,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
3岁看大7岁看老,可以说从3岁到6岁这段时期的培养,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蒙特梭利博士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要重视三岁前教育。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开始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
因而,她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这个意见,在当时并未受到大家的采纳,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由于医学与科学的进步,已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成长情形,“胎教”可能性与可信度才流行开来。
近代医学与科学研究发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大约占45%,环境(后天经验)占35%,遗传与环境交互联合作用占20%。
所以除了遗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外,后天环境的影响占着更为主要的地位,遗传的特质决定了人类的天赋资质。
所以,一个生下来就资质优异的儿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养,他的成就也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展非常有限了。
换句话说,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环境,接触的人、事、物,对他们的都起到影响一生的作用。
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定八十,正是这个道理,这也跟蒙台梭利的著作《三岁决定一生》的道理不谋而合。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