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例高位脊髓病变患者的成功撤机
TUhjnbcbe - 2021/7/2 10:43:00

汇报者:王振

单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MICU

41岁女性患者,因“肢体麻木、乏力11天,呼吸困难10天”入院,右肺实变明显,且右侧膈肌“瘫痪”,考虑何种检查帮助明确诊断?后续采取哪些治疗措施?如何做好患者的康复?让我们跟随此病例,寻找答案。

病例介绍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1岁,已婚,自由职业者。入院时间:年11月23日。主诉肢体麻木、乏力11天,呼吸困难10天。现病史入院前11天,由贵州乘飞机至江西乘,到家约6h后自觉右颈肩疼痛。于当地理疗店行按摩理疗后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乏力,无肢体活动障碍。医院就诊,CT示颅内及胸部未见异常;CTA示右侧椎动脉较左侧稍细。入院前10天,患者肢体乏力加重,呼吸困难,气管插管。医院ICU行脑脊液检查:生化无异常;常规示微红,有小凝块,潘氏试验1+,胸部CT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痰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入院前8天,患者由医院,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抗感染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转至本院急诊科,胸部CT示左肺下叶和右肺实变,右侧少量胸水,头部CT未见异常,WBC15.62×/L,NEU%86.5%,PCT0.2ng/ml,BNPng/L。床旁气管镜检查示左肺通畅,右侧大量黄脓痰;痰培养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患者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有吸烟史,约20年,平均4支/天。入科基本情况T36.5℃,P98次/min,R15次/min,BP/69mmHg,SpO%。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容量控制通气(VCV),Vtml,F12次/min,PEEP5cmH2O,FiO20.4。左下肺及右肺呼吸音弱,右侧呼吸动度弱。查体:镇痛镇静状态,可唤醒,部分遵嘱,RASS评分-1分。双瞳等大,直径约2.5mm。双侧对光反射均灵敏。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湿啰音,无哮鸣音,心界不大,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无杂音。触诊全腹柔软,全腹压痛、反跳痛查体不能配合。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降低,左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原发病诊断肢体麻木、乏力待诊: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他?

诊治经过

辅助检查:入科第2天行气管镜检查示左肺通畅,右肺大量黄色脓痰(35ml)(图1)。再行肺部超声检查示右肺点有明显的碎片征,提示右肺实变(图2)。膈肌超声检查示患者右侧膈肌不动,对EDP无反应(图3)。

图1气管镜检查

图2肺部超声检查

图3膈肌超声检查

各项检查均提示患者右肺存在问题,且患者右侧膈肌对EDP无反应,是何原因?

查阅文献发现,高位颈髓病变可导致肺实变和肺不张,机制为:①外周交感兴奋性降低;②呼吸肌力降低;③咳嗽反射降低(图4)。故进一步考虑此例患者为外周神经疾病病变引起的单侧膈肌不动,目标为气道管理、改善肺充气、膈肌管理。

图4高位颈髓病变致肺实变/肺不张的机制

处理措施

(1)气道清洁:改善分泌物性状,控制痰液处于2-的黏度(使用加热型呼吸管路,沐舒坦po+乙酰半胱氨酸in.h);左侧卧位引流痰液3×20min,辅以胸部叩击;按需进行支气管镜吸引。

(2)促进和保持肺充气。①体位管理:左侧卧位3×20min,高坐卧位1h,转移训练30min,改善肺容积。②正压通气:6~8cmH2O的PEEP维持肺充气。

治疗6天后,患者右肺复张,直至转科前,患者肺部未出现任何问题(图5,图6)。于我科有创机械通气30天,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图5患者治疗6天后胸部X线片

图6患者治疗3周后胸部CT

第3天患者行增强MRI检查:C2~C5平面脊体稍粗,内见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颈段脊髓(约C2~C3平面)内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未见强化。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信号。胸段脊髓局部有T2稍高信号影,未见强化。

经多学科讨论后修正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

患者入科2周肌力变化如图7所示。

图7患者入科2周肌力变化情况

(3)促进膈肌缓慢恢复:第1周,夜间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右美托咪定镇静,RASS评分-1~0分;膈肌不动,对EDP无反应。第2~3周,SIMV——PSV(14~16cmH2O),EDP2×30min;7天后PSV模式下,膈肌有收缩。第4周,PSV——T管,EDP2×30min;SBT开始时膈肌移动度达到2cm。

为了促进撤机,将目标集中于腹肌锻炼方面,另外指导患者掌握咳嗽技巧(图8)。

图8促进撤机方案

重症康复——占据主动

从第1周开始逐渐开展重症康复,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建立与医护之间的信任,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经过4周的康复治疗,患者成功撤机,并于病房活动,维持肺充气和四肢肌力(图9)。

图9重症康复治疗

治疗结局

30天后拔管,34天后转科,43天后好转出院,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转科当日,平静呼吸,膈肌动度1.35cm,出院时胸部CT结果正常(图10)。

图10患者出院时胸部CT

心得体会

以患者的问题为导向制订呼吸治疗方案,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

动态监测患者病情,进行气道管理、呼吸支持、早期康复。

杜绝并发症,占据主动权。

QA1

潘频华教授:

右侧膈肌开始“瘫痪”的原因什么?为何之后又恢复了?

王振:

因为患者右侧C2~C5有水肿,我们考虑是膈神经水肿或被压迫,中枢无法支配膈肌。患者对EDP无任何反应,说明患者膈神经的下行通路有问题,考虑由炎症所致。之后患者膈肌肌力恢复,是源于原发病的治疗,我们采用了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减轻炎症,患者膈神经下行通路逐渐恢复。

QA2张伟教授:

从患者右肺病变至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如何安排检查和后续处理?

王振:

患者入科时神经内科会诊初步考虑为脊髓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建议患者行增强MRI检查。检查结果提示C2~C5平面脊体稍粗、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水肿),追问患者病史发现其曾在理疗店做过按摩,可能导致局部出现炎症。经讨论认为患者可能为视神经脊髓炎,因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不表现为单侧,结合其他表现,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可能性最高。

*病例内容根据呼吸治疗病例大赛整理

点评嘉宾

参赛选手

比赛视频决赛视频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例高位脊髓病变患者的成功撤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