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颈椎,尽管只有7节椎骨,却是一个工程学的奇迹。成年人的颈椎,要支撑大约10斤左右的头颅,还要在人体运动时提供必要缓冲,保护大脑不受冲击。同时,为了使头颅能够快速定位到需要的方向,颈椎能够灵活地左右摆动45度,前后俯仰40度左右,还可以平行转动60~80度,以如此之少的“零部件”,在如此狭小和空间内,具备如此之高的三维灵活度,已经秒杀了目前为止人类能够制造的所有机械装置。不仅如此,坚硬的颈椎还保护着人体的通信主干线,脊髓从椎骨中间的锥孔贯穿而过,连接着大脑和躯体之间所有的神经通信。在这条信息主干道上,如果出现哪怕是一丁点故障,就会出现性命攸关的大问题。
颈椎的灵巧和可靠,来自于其独特的结构。七节椎骨层层叠在一起,椎骨之间衬有柔软的椎间盘,从侧面看像一个略前突的字母C,可以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同时,又提供弹簧一般的减震缓冲效果,还可以在转动时提供足够的润滑。为了固定这七节椎骨,人的颈部有错综复杂的肌肉群。就好像拉住电线杆的绳索,以相反的方向互相牵制使电线杆不歪倒;颈椎前后左右也有一圈结构极为复杂的肌肉群,相互制衡使椎骨停留在最佳的承重位置(平视前方状态)。在有需要的时候,这些肌肉群可以快速改变平衡状态,使颈椎带动头颅转向需要的位置。不过,当人的头颅离开最佳位置以后,一些肌肉必须产生比平时大得多的张力,以维持想要的姿势,而椎骨骨骼某些部位的压强也要数倍于平时。
3颈椎病的病程第一阶段:颈肌劳损
我们的肌肉喜欢一张一弛的运动,却最怕长期保持紧张状态。如果颈椎长期保持某一个姿势,肌肉就会处于持续僵直无法得到休息,同时肌肉附近的血液循环也会限于停滞,使急需补充养分的肌肉处于“饥饿”状态,更加损伤肌肉组织。
各位不妨做个试验,保持站立姿势不动,只要超过10分钟,腿部肌肉就会酸困难忍,比跑上几公里还要难受,这就是肌肉僵直的后果。现代生活中,为了学习工作我们经常长期低头,为了固定头颅,背部肌肉群不得不承受用数倍于头颅重量的静态拉力。时间过长,就会使背部颈肌在长期紧绷和缺乏养料的双重打击下,如结冰一样慢慢“冻僵”,失去应有的弹性而难以复位。同时,椎骨之间的咬合关系也脱离最优状态,原本接触的部分长期脱离,远离的地方又长期挤压,为颈椎退变埋下病因。
第二阶段:椎间盘变性
以上是颈椎病初期的表现,这个时候患者往往只能感受到颈部肌肉的酸困,不会主动扭转习惯。接下来,更为可怕的第二阶段发生了。在颈椎病病程中,肌肉、骨骼、椎间盘三者的病变互为因果,肌肉逐渐劳损失去弹性,使椎骨不能回归最佳位置,椎骨移位后又过度挤压局部椎间盘,导致椎间盘局部脱水变性失去弹性,进一步影响椎骨位置不正,再进一步加大肌肉的张力,不断循环反复……
所以,在中等程度的颈椎病中,背部肌肉酸痛、反复落枕和椎间盘病变是主要特征。在X光片中,你可以看到,颈椎病人原本C型弯曲的颈椎已经失去弯度,椎骨反弯排列成竖直的“1”型,甚至成反C型。而核磁共振也往往提示椎间盘的病变。
第三阶段:骨质增生
椎间盘变性以后,椎骨内的脊髓和锥体外的韧带,因为位移开始脱离,缝隙中形成细小的血肿。这个时候,人体的修复机制错误地启动,成纤维细胞以为出现了骨折,于是在缝隙处大量分裂,并结合钙盐,试图弥合根本不存在的“骨折裂缝”。最后,沿着缝隙形成骨质增生,垫平了缝隙结构,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椎骨的受力结构。在X光片中,可以看到长期颈椎病病人的椎骨周围长出的道道骨刺,形状崚峋古怪,令人莫名冷战。
在以上每个阶段,椎骨的位移都会压迫到椎管中的神经,因此会出现上一节中所提到的手臂麻木、握物无力、走路打漂、全身发麻等情况。
未完待续
健康知识硬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